05月10日, 2011 2,040 次浏览
有专家将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特高压形容为是一个“克隆霸王龙”的计划,为了给大家增加肉类供应,在既不清楚恐龙肉好不好吃,也不清楚我们有没有足够的饲料供养这些恐龙的前提下,就顷大家囊中之财务去全面克隆霸王龙。即便是克隆大功告成,我们也要将现有的牛羊猪禽全拿出来供养这些霸王龙,闹不好连我们自己也要被这些霸王龙吃掉,而最终这些霸王龙的肉可能根本难以下咽。
近来,随着“特高压”热度的不断升温,对于发展特高压电网的不同主张也随之激烈,有三五位专家不识时务,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不断公开发表异议,尽管这些反对意见被支持者和媒体边缘化了,但是他们的声音仍然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发改委主管领导的倾听,认为对于特高压问题应该进行充分讨论,通过试验来验证。
我们在研究了正反双方意见,以及媒体的有关报道之后,发现参与意见的许多人,无论正方和反方对于问题争论焦点存在着盲目、误解和情绪化等问题,使争论缺乏质量,关键问题没有实现充分讨论,很多争论被遮蔽了。特别是作为特高压项目操作主体——国家电网公司并没有能集中回应专家疑问的焦点。尽管组织的宣传攻势非常强劲,但没有针对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回应。
围绕特高压实际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第二是特高压交流输电;第三是特高压同步电网。
一、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争论双方其实都没有太多异议。张育英、蒙定中、陈望祥、蒋兆祖等老专家都不反对发展这一技术,认为这一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进行示范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批准了将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列入示范工程。提出不同意见的只有杨名舟,他的反对意见并不是出于技术层面,而从市场和体制的角度出发。他主要认为未来市场需求有限,而试验费用高昂,并不经济可行。特高压下的全国一张网,在技术上强化的大垄断,影响电力改革成果。
二、在交流特高压交流输电上,虽然争论有所升级,但是大多数反对者基本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意见,认为可以进行试验,在技术和产品切实得到验证,且市场确实有需要的情况下,在能确保运行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也可以考虑适度发展这一技术。但是专家们并不支持国家电网和其所邀请的国内外专家大力发展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呼吁,他们认为中国对于这一技术的需求被国家电网公司夸大了。
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其他发电企业认为中国未来能源将依靠大水电、大核电和大火电的方式来解决。反对一方的意见认为,核电站由于冷却、安全等因素限制,发展大核电应该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不会太远,并不需要长距离输送,且集中外送也不符合核电站的安全要求。东南沿海的核电站电力基本可以就近利用,发展特高压交流输电对于核电工业实际意义不大。针对大水电建设而言,西部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完成,没有多少项目需要新建特高压输送。而西南地区水利资源虽十分丰富,但是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完全能够需要满足,而且技术比较成熟可靠。从市场配置看也应就近供应西南、华南市场,没有理由舍近求远将这些电力输送到华东、华北。
争议中对于发展大煤电与特高压输电组合是否合理是一个突出的焦点。反方认为,中国的煤炭资源集中在西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有两个相对立的问题,一是由于太行山——燕山山脉,及秦岭等隔阻了交通通道,使煤炭运输受到制约;另一个是水资源严重限制了电力项目的大规模建设。煤运不出来,需要大煤电和特高压解决;但没有水,在西北建设大煤电将会非常困难,如果全部发展空冷,发电效率将受到很大影响。且将极为有限的水资源都去用于保障大煤电,下游的城市,以及工农业将可能因为没有水而陷入困境,最终大煤电和这些特高压输电线路可能因为下游市场枯竭而成为聋耳。
反对一方的专家们提醒,必须看到另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正在干扰发展特高压的战略构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系统化能力的加强,使中国的铁路运输效率急速提高,原来设计最大年运输能力1亿吨的大秦铁路,现在的运输能力已经达到每年2.5亿吨,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容改造的潜力。如果按照280克标煤发一度电,大约可以维持近1.5亿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发电容量。根据国家批准的国家电网公司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试验工程,该线路全长653.8公里,送电能力300万千瓦,即便将来达到500万千瓦。比较下,一条大秦线等于5~8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而且,神府——黄骅的铁路也可能建设成为另一条大秦线。
此外,中国正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快速行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也在快速整合,要素资源全球化配置已经成为现实。在越南、印尼和澳大利亚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开采条件良好,热值高、含硫低、灰份低,而且运输成本也非常低,目前台湾因为大陆煤炭价格升高已经完全转用亚太其他国家的资源,而大陆东南沿海也已经有不少电厂开始使用进口煤炭。在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还有没有必要急着将我们自己子孙的资源尽快挖光用尽。除煤炭之外,全球的天然气资源也在加快开发利用,就资源量而言,天然气可以再支持人类发展100年。虽然,天然气成本较高,但是根据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天然气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用户承受能力,特别是环境影响非常低,是煤炭根本无法相比的。长远看,国家电网不可能因为要发展特高压来阻滞这一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利益体可以因为自己的意见,最终改变人类进步的轨迹。
三、在关于特高压争议中最为激烈的是建设特高压同步电网的问题,电网专家张育英将其称之为:“全国电网的祸患”,另一个电网专家蒙定中一再发出警告:“千万不能用交流百万千伏将全国联成一个网”。反对者认为这是一个“劳民伤财”,“根本没有作为网架的使用价值”,是悬在中国国家安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专家认为,电网越大问题越复杂,特别是存在整个交流同步电网大停电的高风险。而陈望祥认为,“电网范围越大,越容易受到破坏,无论战时或平时,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影响巨大。为了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各国都以区域性电网为选择,没有一个国家建设全国性特高压电网”。有人甚至认为,这等于是给敌对势力要挟中国提供了一条绞索,是将一个企业的利益置于国家安全利益之上。
为了驳斥这些言论,国家电网将国际大电网会议秘书长科瓦尔和荷兰电力试验所欧洲咨询部总经理詹森等国际著名专家请到中国来。然而,这些专家避重就轻,大耍滑头,只谈特高压输电技术可行,确避而不谈发展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是否可行,是否安全。如果技术成熟,无论怎么说一体化的欧洲比中国更需要、更有条件建设特高压同步电网。国内一些支持特高压最坚定的院士、教授也在玩文字乌龙,大谈特高压优势,确最终将话题引入特高压直流输电,而故意回避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这个最敏感、最关键的话题。唯有国家电网公司的专家明确无误地强调要“建设成为一个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电网”,提出“要把科研、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行这七方面的技术都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占领世界输电技术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制高点”。反方讥笑这一观点:这个制高点国外人已经占领了几十年,因为这个光秃秃的顶峰
毫无停留价值所以大家都早早下了山,现在你再牢牢掌握最终也不过是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
建立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让几亿千瓦的发电容量,全国数千台大小机组同步运行,毫无疑问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有没有必要?所以,国家发改委提出: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实践检验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特高压的试验工程,进一步研究论证和验证特高压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反对者在媒体对特高压电网优势铺天盖地宣传的压力下,仍然坚持对特高压同步电网提出质疑,主要含括:不安全、不必要、不省地、不节能和不经济。而项目操作者和支持者并未就这些问题针锋相对地做出有理有力有节的回应,只讲大道理,只讲好处,只讲成就,对关键问题没有具体解决方案、没有承诺,也没有具有说服力的事例。
1、安全问题:这是反对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也是国家最关心的问题。支持一方绝大多数专家和领导都对此都采取了避而不谈,即便有各别人涉及此问题也只是云山雾罩地说发展特高压交流电网将更“坚强”。反方列举美加大停电和最近发生的欧洲大停电后,国际间对于大电网安全问题越来越秉持怀疑态度。今年7月1日河南500kV嵩郑双回路线路调闸引发河南26台机组共600万千瓦发电容量解列,造成河南大范围停电事故。事故调查显示,正是进口的保护设备引发了这次重大事故,而我们在特高压项目上还有大量设备不得不依靠这些并不可靠的进口设备,安全问题如何能不让人们担心。全国一张大网就意味着一点的事故将很可能演变为全国范围的大停电,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将会引发全国性社会混乱,难道国家电网可以脱得了干系?如果国家对此采取“项目终身追究制度”,还有没有这么多专家支持?难道不应该慎之又慎,进行充分论证和试验吗?陈望祥认为,当前最迫切的不是发展特高压,是怎么先将500kVA电网的安全稳固问题解决好,把城市电网的配套系统搞好,把农村“村村通”落到实处。
2、市场问题: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前苏联、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先后开展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前苏联建成了长达2362公里的115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意大利和日本也先后建成了特高压试验工程,但没有一个国家仍在特高压状态运行。科瓦尔秘书长在《2006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认为,北美、欧洲没有继续发展特高压“主要是没有市场”。国家电网领导也强调发展特高压技术“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如果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市场”需要,这个“意义”何谓“重大”。科瓦尔秘书长转而又说中国情况不一样,因为中国有需求。但是具专家透露,葛洲坝——上海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就长期没有满负荷,没电可送。另据《南方周末》报道,曾撰文主张发展特高压的吴敬儒先生也指出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的方案有缺陷。比如,国家电网要求是把四川云南的水电送出来,但四川的水电自己都不够用,将来可能没有电可外送。而在煤炭基地建设电厂,然后将电送到用电中心区,也未必是经济的。
根据杨名舟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跨区之间电网互送不到总发电量的2.8%,中国跨区域电力输送需求究竟有多大,值得深入研究。如果我们看一看中国的地缘条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中国是一个采取统一时区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全国虽然跨越5个时区,但全部统一按照北京时间运转。主要城市和绝大多数人口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所在的东8区和相近的东7区中,而在这一区域中从北到南依次由辽河、海河、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形成了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城市群,并由此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电网的负荷中心,以城市群构成的电网之间显然没有时差性相互调节的关系。从季节角度看,夏季南方热,北方城市也离不开空调,城市化和全球变暖已经造成城市温度普遍据高不下,常常出现夏季北京气温接近40℃,哈尔滨和海南都是35℃,所以各大电网之间也没有进行跨区域的季节性调节的能力。中国的地缘分布条件和体制完全不同于北美和一体化的欧洲大陆,美欧都采用了多时区制,并存在南北季节性调节的条件,但都没有建立特高压电网的计划,甚至没有搞一张大网的计划,为什么?
一些支持的专家为证明特高压可以调节电网需求,特举例今年的四川缺水造成供电紧张,认为如果建立了全国特高压一张大网就可以彻底解决此类问题。但也有专家反驳,实际情况是由于四川缺水,导致三峡和葛洲坝两大水电站的来水同时受到影响,发电不足,不仅波及了华中,甚至也影响了华东、华南电网的电力供应,这就是中国的地缘现实情况。
3、省地、节能和环保问题:支持者认为发展特高压节约土地资源,1条1000kV特高压是1条500kV输电能力的5倍,而反对者认为扩建一条铁路至少等于5条特高压,而5条特高压比一条铁路并不节省土地。支持者认为特高压输电损耗低,比“铁路+海运”更加节约运输环节的能源损耗,所以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而反方从另一个层面反击说,世界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标准,就是对于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提高到60%,丹麦做到了,欧洲其他国家也在接近这一指标。如果将煤炭在坑口发电,即便是采用最先进的超超临界技术,发电效率也仅仅能够达到45%,就算是特高压输电完全没有中间损耗,也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将煤炭或天然气运到能源需求现场,依靠热电联产进行能源的梯级利用,能源效率就有可能达到60~80%,电力、热力就近利用,输送网损更低,灰渣也可以用于制造建材,并不造成对粮田的侵占,水源压力也可以减轻,最终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保护环境。
在这一轮争辩中,暴露了一个深层的问题,我们企业往往只能看到行业内部的问题,因事论事,桎梏在壁垒之中,只能盯着自己的行业进行优化,结果就是将工厂越建越大,将系统越搞越大,确不能跨出行业来看待问题和应对跨越行业的挑战。
4、经济问题:关于建设特高压电网经济不经济的问题,关键是未来市场有没有需求,你是根据自己的预测来建设输电线路,还是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供需协议来建设相应的输电项目,这是能否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特高压,由市场配置资源;还是根据垄断意志控制市场,以特高压来配置资源的主要争论焦点。
中国的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电源建设,造成一些新建电厂送不出电,城市电网配送不下去,国家电网认为发展特高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21世界经济报道》也认为:“目前电网基础建设仍然薄弱的情况下,拆分(电网)非但不能鼓励竞争,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电网建设滞后,华北廉价的火电和西南廉价的水电就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进入东部负荷中心参与竞争”。大家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电网建设会滞后?过去国家电力公司一家通吃,结果电源电网都“滞后”。我们打破发电垄断,大家办电,现在发电能力出现“过剩”。而电网仍然是一家办,从上到下大一统,结果解决不了“滞后”的结症。国家电网可以不拆,但是输电配电必须分开,否则仍然改变不了“滞后”的局面。输配不分,配电不交地方既不能调动地方投资建设配网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地方控制和优化负荷进行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如果在这种条件下再将资金都投入到特高压电网建设,那么配网建设就会更加“滞后”,即便实现了把“华北廉价的火电和西南廉价的水电”引到华东,恐怕依旧还是供不出去。
电网公司认为发展特高压可以优化配置资源,而反对者认为只有市场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历足以说明,依靠权利来配置资源最终不可能是一个优化的结果。政府的计划经济没有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致使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国家电网做为一个企业,希望通过自己推崇的一种技术来配置供需关系,这现实吗?如果你建设了特高压输电线路,企业却都搬家到电源点附近,造成数百亿上千亿的特高压输电系统向俄罗斯、日本的特高压一样无电可输怎么办?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和需求布局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下建立的,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全球产业分工密不可分。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以及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的发展接力,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可能不发生转变,能源的需求和布局也不可能不进行调整。中国正在面临着这样的快速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一个特高压大电网能否适应未来的快速结构性变化的新格局?
我们长期在封闭体制下工作的同志应该将头探出行业壁垒,看看快变化的世界。显而易见,应该先解决市场配置资源的问题,再来讨论是不是需要进行特高压建设,发展特高压和电力改革不能本末倒置。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届时面对可能产生的巨额浪费是不可能不面对社会舆论的追究。你可以引导媒体的报道,黯淡反对者的声音,但是无法在信息化的今天将所有的历史纪录抹去。无论你是专家、官员,还是企业领导,你今天的所作所为不可能不面对未来实践的检验。
在特高压争论中,为什么正方难以说服反方,也难以服众。研究发现正反方专家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反方的代表人物陈望祥、蒋兆祖都是长期从事能源系统规划的专家,对于全局性问题看的比较清楚;而正方出阵的专家往往是一些专注于某一专业的技术专家,综合知识和信息不足,视野局限一隅,往往就事论事,造成许多局外人在听取双方意见之后明显倾斜反方意见。另外,许多正方人士在面对媒体时只能将国网公司领导的意见不断重复,缺乏自身对问题的认识,说话不自信,说服能力不足。一些支持正方媒体的报道常常如同国网公司的讲稿,在说服力上,特别是例证上存在欠缺。
但不管怎么说国家电网公司在这一场争辩战中表现了良好的执行力,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潜力。如果,今天选择的命题不是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这样一个前景不明确,争论多多的技术;而是选择一些真正代表未来的技术,这个团队将会真的如虎添翼。事实上,世界的潮流已经不再是发展特高压这种恐龙式的技术,即便是最希望中国沿用这一技术的国际专家,也是不得不含糊其词。而数字化电网、分布式电力系统和分布式电网正是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代表了未来的技术方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电网企业,在制定标准和优化管理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企业都在追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成果,而国家电网具有极大的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化企业。数字化电网是一个多维网路,它可以利用电力线的数字通讯技术,将电网、高清广播电视网路、计算机宽带网路和电信网络融合为一体,利用电力的村村通、户户通将数字信息网植入到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台电器。将电力用户和电源企业,甚至运输和燃料供应企业链为一体,最大限度进行上中下游的协同优化。这一技术将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向微软一样垄断市场,走向世界。它在用户侧实现数字化需求侧管理;在输配侧实现数字化节能优化调度;在电源侧实现数字化最佳工况配置;在燃料供应侧实现数字化零库存配送,将供需链接充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达到节约资源和科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同时,国家电网还可提供多惟度增值服务,成为新一代电信、宽带、数字化高清电视节目的综合服务商,利用每一个家庭的入户电线实现最廉价的服务,使利润实现最大化。
此外,国家电网还具备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企业的潜质。近年来“村村通”造成农网电力损失巨大,而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网损失,利用农村的生物质资源,发展沼气、秸秆气分布式微型热电技术,小型风能和小型水能资源发电技术,就近转换电力供应边远农村,既可以减少电能损耗,也可以树立绿色环保的形象,同时还可以通过碳交易补贴投资。
总而言之,对于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企业“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并非是一条科学发展的捷径,因为它存在太多的疑问难以让人诚服。无论在企业形象,工作政绩,还是经济性上,都不能说是最佳选择。将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与科学发展观联系在一起,确实有些牵强。我们不知道国家电网将如此众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押在这样一个疑问多多的宝上,是不是值得?为什么不另择一条更加辉煌、平坦和可以清楚地看到遥远前程的道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陈德铭常务副主任最近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中国的试验和验证,受到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电力界权威人士的广泛关注,是否发展特高压的技术,目前看法比较趋同,政府也做出了研究特高压技术和开展特高压试验工程的决定。但是在特高压技术的某些适用领域,尤其是对交流特高压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出现的交流同步电网规模扩大,大电网如何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意见尚不一致,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们觉得有讨论、有争论,通过讨论和争论来验证,这是好事。为此,国务院领导多次要求,对特高压的应用一定要充分论证,并经过试验工程验证,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