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24日, 2010 3,674 次浏览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活的沙丁鱼价格更好。渔民总是千方百计让沙丁鱼活着回港。但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绝大部分沙丁鱼在中途窒息而死。但却只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大部分活沙丁鱼回港。后来发现,这条渔船的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以鱼为食的鲶鱼。为躲避鲶鱼追杀,沙丁鱼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保持了活力。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进入11月份以来,武汉、重庆、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据报道,中石油表示是因为今年冬天的雨雪天气造成供需不平衡。作为天然气经营企业,如此看待问题着实也让我们吃惊不小。
全世界的天然气市场都是冬季需求量大,夏季需求量少,中国冬天年年有,非今天独有,因为“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导致供气紧张,理由是否归于牵强?供气最紧张的武汉、重庆、西安、南京、杭州哪一个是靠天然气采暖的城市?这些地区的建筑按照规定根本没有集中供暖设施,即便有居民采暖也主要靠电空调,只有少数商业建筑采用天然气为燃料的直燃机采暖,用量有限,且早在缺气之初就被关停避峰了。
天然气不像大白菜,吃不了可以存地窖。天然气靠管道运输,即输即用,必须有极强的计划性,没有气源基础,没有输气能力,没有供气协议就没有气可供,换句话说就是,有多少气供多少气。所以,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除非大家不按规律办事。
从根本上说,中国出现天然气的供需失衡,是整体系统的投入不足,上游的勘探开发,中游的集输气和地下储气库,下游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可中断供气项目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最基本要求。归根到底,是缺乏鲶鱼效应。
说中国天然气市场不存在垄断,连中海油这样的企业都不允许上岸进行勘探开发,更何况是地方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和外资了;管道和地下储气库更是如此,似乎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程更要由央企控制,结果控制到了大家无气可用的地步;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有效优化用气结构,在必要时可以实现燃气系统调峰,这是全世界的发展经验,美国、欧洲至今已经不在发展大型发电系统,重点全部集中在发展更加高效节能和有利于优化天然气、电力系统的分布式能源,而我们中国又向火星人一样对这些成功经验不闻不问。
据中新网报道,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平表示,中石油西南油气田由于以前老井有衰减的过程,每年基本上是30万立方米的衰减程度。目前相关部门、企业想靠龙岗气田打新气补充,但现在龙岗气田刚刚开采,有一个打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增气量还不足以抵消老气田衰减的气量。这样的说法在天然气生产中是不可思议的,所有的天然气井都有一个从高产到低产的过程,在协议期限内保障一个城市的天然气供应必须不断打新井,而且要留有充分余量,如果你没有这样做当然就保障不了供气安全,这如果不是一个工作失误,就是另有所图。据中新网另一则报道,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表示,此次天然气供给的巨大缺口,并非天然气资源不足,也不是保障乏力,而是天然气峰值供应能力跟不上。“与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相比,中国地层结构不稳定,寻找可以建设大型地下储气库的理想地点非常不容易”。如此看来,这其中也许存在技术和经验问题,目前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经营,别的有经验的企业也没来试过,结论显然不能就此下定。
以目前天然气市场发展最充分的美国为例,美国曾经为少数石油巨头控制的美国石油天然气市场,也曾面临资源供应不足,石油公司热衷于将资源“稀缺”化,从而推升价格,增加垄断利益。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天然气专家——罗伯特?海夫纳,曾先后18次到美国参众两院作证,与石油巨头对质,他坚持认为美国存在充足的天然气资源足以保证美国的清洁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开放市场。最终的事实证明,美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近十年来净增加了超过1.3万亿立方米,特别是发现了大量的非常规、廉价天然气资源可能替代煤炭实现奥巴马的减排目标,而中国至今发现的探明储量仅为1.9万亿立方米。美国政府和国会支持了对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竞争,对中游天然气长输管网和地下储气库的强制性准入制度和有效的监管,在下游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等合理利用技术。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司长张玉清9月27日在青岛 “第四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中介绍,中国具有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据预测,中国低渗透天然气(包括致密砂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M3,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0万亿M3,页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M3,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高含硫、二氧化碳天然气等。如果再加上此前,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宣布在青藏高原发现的35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可燃冰”,中国足足有260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资源,按照目前的需求足以支持中国130年的文明。但是这些资源在哪里?怎么开?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仅仅依赖1~2个央企是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以煤为主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备受压力,中国的减排只能寄希望于天然气,没有多元的主体,没有国际先进的技术,中国的减排将难以实现。当年邓小平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引进资金和技术,建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难道今天我们不能再次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吗?
中国一直担心开放石油天然气市场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事实上,已经没有比“断气”更不安全了。如果我们的技术不足以找到新的天然气资源和建立地下储气库的地质条件,以致到了断气的程度我们还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反省我们的能源体制,改革我们的能源机制,难道不应该让“鲶鱼”们来促促我们这些“沙丁鱼”,明年还有冬天,后年还有冬天,让今冬的断气变为中国式轮回,还是成为我们再次改革开发的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