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13日, 2021 4,795 次浏览
我们在发展新型的能源电力系统中,在推进电力、燃气、供热等涉及公共事业的改革中,一直存在一个困惑,是迁就老百姓现实的既得利益,还是从他们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出发,在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点上,来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
当年,朱镕基总理和政治局常委们以极大的政治魄力推进了价格体制改革,中国经济才有了此后巨大的发展动能。但由于涉及民生的公用事业价格在维持稳定的考量下徘徊不前。但今天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能源革命主要的制约因素。
能源价格的交叉补贴严重扭曲了供需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为理由,却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和社会的不公平。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新的理念都无法推进,给整个社会进步构成了巨大阻力。
先举一个例子,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燃气是靠提高工商业天然气价格,来弥补向居民低价供气造成的亏损,这种模式导致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首先就是燃气公司的安全投入不足,带来长期的安全隐患,也挤压了技术进步的空间。
2020年,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发生城市燃气事故615起,死亡92人,560人受伤。而同期日本的事故是12起,死亡3人,事故死亡中还包括一例一氧化碳中毒案例。事实上,可以防止燃气泄漏事故的管道燃气自闭阀、不锈钢波纹管等安全配套产品早已有之,特别是智能燃气表一类的新型智能设备可以更进一步地保障用气安全。但是,倒挂的城市燃气价格让这些新型的安全设备难以普及。智能燃气系统可以准确判断燃气管网的运行状态、安全隐患和问题节点,一旦出现泄漏可以自动锁闭,并准确判断故障位置,让人们及时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恢复供气。城市燃气行业倡导“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而真正尊重生命的技术却因为不科学的价格机制而可望不可即。
这种交叉补贴机制带来的问题已经使大量中小城市、工业不发达地区的城市燃气公司难以生存,很多燃气公司是走在钢丝上得过且过。一边是政府价格不顾成本的管控,以维持短期政绩的“好看”;一边是隐患重重不断透支安全,火山随时都会爆发。出来安全事故抓几个人平民愤,但问题始终没有从机制上找到解决的办法。随着城市燃气管网长期投资式的经营,供气安全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积重难返。
居民用气不收取规定的月费,似乎是可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可是这些燃气安全设备都是有寿命限制的,像是一些安全阀门、燃气表、管道接口等一般的寿命只有十年,你要不要十年都需要更新,否则就保障不了安全,这是全市使用燃气的基本安全规范。
要保证按期更换这些到寿命的配件就必须收取固定费用,这不是你亲民不亲民,保护不保护消费者利益就能够回避的。居民供气价格长期倒挂,燃气企业从哪里支出这些钱?你房子住不住都要缴纳物业费,怎么到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问题上就讲不通了?对这些问题充耳不闻就能够证明你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了吗?
一些媒体和专家,站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制高点上,却不知不觉危害了消费者的安全和长远的利益。安装一套可以自动切断的供气阀门不过几百元,按规范可以使用十年,分摊到每个月仅几块钱。你如果用垄断的帽子压燃气公司,他们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袖手旁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能让燃气用户倾家荡产,而这些事故往往还是老百姓自己缺乏经验,没有相关知识或没有严格遵守安全规范造成的后果。
另一个例子是在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中,很多地方都希望发展清洁的屋顶光伏发电,并以此进一步拓展新型电气化社会,用清洁电能满足各种能源需求,实现社会的无碳化发展。需求是可以创造的,现在很多欧洲国家就是在创造这些新需求中实现能源的大转型。但是我们电力系统的交叉补贴却成为了能源转型的“拦路虎”。本是为促进发展的政策,却制约了发展。比如在河北地区,配电网由于变压器容量的限制,只能接入15%的分布式光伏发电。
河北南网居民用电是0.52元/千瓦时,标杆电价0.4234元/千瓦时,价差只有0.0966元。国家发改委价格主管部门反复测算核定的电价差是0.1809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度电的成本在0.6元左右,居民用电的8分多钱差价还需要电网来补齐。电网在居民电价无法盈利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继续大规模来投资建设配电网及各种配套设施,配电网的容量就被限制在本地能够承受的补贴范围之内。大家只能眼巴巴地等着补贴,却舍弃了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
如果不要这8分钱的补贴,电网就没有了补贴的包袱,就可以更加积极地利用这些清洁能源,用户就会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其实现在光伏发电的成本非常低,系统造价连带施工成本,已经降到2500-3000元/千瓦以下。如果分布式光伏发电安装在老百姓自己的屋顶,没有租地成本,每度电可以降至0.3元左右。在这样低的电价下,老百姓可以组织起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发展电动拖拉机、电动农机、电力灌溉等,或者连同绿证一起卖给电力用户。
电动拖拉机的制造比柴油拖拉机要简单得多,使用成本也低得多,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都更好。现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电动拖拉机,而且还有换电式拖拉机和无人驾驶拖拉机,这些技术都可以和光伏发电技术耦合在一起,构筑新型电力系统。
投资建设了一个配电网,使用的越多,分摊的成本就越低,用户的用电费用就可能越低,这本应成为一个经济规律。鼓励用户发展电能替代,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规模效益更多地使用清洁电力,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因为你有了交叉补贴,就要控制补贴的规模,就不能让用户去大量使用这些补贴电,用户就不能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最后就是恶性循环。
补贴限制了人们的想象空间,遏制了创新能力,制约了开展空间。因为需要补贴,电网公司先想到的是自己手里还有多少钱补,还能补贴多少度电,没有钱补就不能任其扩大规模,这就形成了一个死结。
其实,算一算老百姓能够通过补贴获得的好处,从中分享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北京补贴的居民电价是0.4883元/千瓦时,第一档每年2880千瓦时,80%的人口在这一档中,年平均电费支出1406.3元,就算是你把每月补贴电量都用了,也只是117.2元,若再刨去价差,实际上就省了13.1元。河北南网保定地区上网电价0.364元/千瓦时,户用分布式光伏再补贴3分钱,到0.394元。保定靠近北京这么近,如果不要那些杯水车薪的补贴,大家将这些绿电加上绿证卖给北京的用户会不会收益更好?每每想起意见领袖们为了我们这十几元钱在电视机镜头前,争得面红耳赤,可是他们为我们争的到底是芝麻还是西瓜?
在意见领袖的奋力抗争下,政府部门谁都不愿意捅这个马蜂窝,在这些公共事业领域的市场化价格机制改革被一次次搁置。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了,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已经达到32189元,比2010年增加53%。我们是不是仍要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机制和思维逻辑来应对我们的未来?
2020年中国天然气实际消费量约3172亿立方米,其中约15%是居民用气,约475.8亿立方米。按1.4亿户计算,每户平均消费340立方米,这其中包括采暖用户。按每个家庭2.67人计算,人均天然气消费127.34立方米。北京阶梯气价第一档每户年用气340立方米,覆盖80%人口,平均每户天然气支出894.2元,人均334.9元,是家庭平均支出的1.04%。而北京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9434元,远超过了全国人均水平一倍。北京是有不少低收入的人,政府可以针对低收入的老百姓进行“精准补贴”,这比平均主义的大水漫灌式的补贴效果好得多。多数人有限的价格提升可以促进北京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大量的清洁电力替代,不仅减少空气污染,还会降低老百姓的综合公共支出,让大家的生活更有品质。
提升天然气安全应推进两部制气价,为管网运行留下合理的安全和运维成本,保障管网的安全投入和智能化升级,这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方式,可以合理分摊安全投入和支出成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统将比一个廉价不安全的系统更加重要。一个可以确保安全的供气系统对于老百姓私人的财产是最好的保护,因为一旦发生大的事故很可能让老百姓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中国的公共事业的服务和安全水平,都应该随着我们的小康社会的建设水涨船高,而不应该为了享受一点不合理的价差放弃更大的利益。我们要建立新技术能够得到推广和普遍应用的社会机制,让我们在技术进步中获得有价值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