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4日, 2016 1,729 次浏览
伴随国际油价的持续暴跌,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公司正在经历经营业绩的大幅下降。
已公布2015年业绩预告的中石油称,预计2015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2014年同期(1071.73亿元)相比减少60%-70%。这将是中石油在2007年登陆A股以来年度净利润首次低于千亿元。中海油、中石化全年利润预告尚未发布,但其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同比下降50%左右。专家指出,其全年净利润很可能与中石油一样大幅下跌。
由于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2016年油价被预计将持续低位运行。对于“三桶油”而言,专家认为主要在于削减和控制成本,尤其不能将产量作为单一目标。
削减成本须调整“稳产”思路
多位专家在接受海外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石油企业,大家目前并没有非常好的办法应对低油价带来的“寒冬,缩减开支、裁员及出售资产是普遍做法。由于大幅裁员并不适用于央企,对于“三桶油”而言,此时最重要的是削减和控制成本,尤其需更加关注效益,而非将产量作为单一目标。
安迅思能源研究总监李莉表示,“三桶油”中目前的“重灾区”是中石油,它的业务和资产集中在上游,受到最直接的影响。除控制成本之外,在国企混改方向下,可以考虑资产出让,对资产做重新的组合、优化。
曾任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的陈卫东表示,对于长期以来以产量为核心指标的“三桶油”而言,降低成本成为难题。由于国内石油探明储量的质量退化,尽管多年来中国石油产量都维持在2亿吨以上,但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的开发成本都持续快速上升。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油田平均开采成本在45-53美元/桶,而国际原油价格要远远低于开采成本。
面对低油价,连续多年稳产的“三桶油”已不再将稳产保供作为单一目标。2015年初,中石化首次提出不以追求产量为原则组织油田开发生产,按油价波动弹性安排产量,“以效益安排生产经营,以效益决策投资发展,以效益论英雄成为油田板块最显著的新常态。”中海油公布的2016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中称,2016年将继续削减10%以上的资本支出并减少石油产量,这是中海油自上市以来首次调低原油目标产量。“三桶油”中原油生产最多的公司中石油也开始考虑效益问题。在其2016年工作会议上,中石油提出“坚持稳油增气提效”,表示“油气开发要进一步优化开发方案部署和产量结构,优先安排高收益率项目,努力增加效益产量”。在陈卫东看来,目前对产量的调低、对效益的强调还远远不够。
“尽管降低国内原油产量会增加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但是‘三桶油’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考虑经营利润。如果公司股价随着油价继续走跌,那么财务状况将产生不利影响,‘三桶油’也需要改变过去稳产的经营理念,在未来更加看重效益。”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媒体表示。
“三桶油”海外并购趋于保守
有观点指出,“三桶油”的海外并购目前呈现尴尬局面。它们曾利用油价攀升和金融危机的时机,在海外石油市场全面布局上游业务,高价购买的油田目前已全面进入出油期,但在全球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不得不集体下调石油产量。专家认为,在此轮油价暴跌之下,“三桶油”的海外并购将趋于保守。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在中国原油需求量依旧庞大的预期下,中国石油企业此时需尽可能寻求海外并购的机会,利用低成本获得优势。此前他曾对媒体表示,低油价阶段是中国油企与资金紧张的能源巨头谈判合作的大好时机,油价成本及估值相对较低,中企也相对更有话语权。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由于国内油田产量的下滑、员工福利的下降,油企将减慢海外扩张的步伐。李莉认为,“三桶油”将倾向于首先缓解国内局面,海外投资将趋于保守。
事实上,历经上一轮油价暴跌和并购热潮的中国大型油企在海外拓展方面已更加谨慎。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三桶油”海外项目收购金额不到30亿美元,与2008年国际油价暴跌之后其在2009至2013年间超过1000亿美元的海外并购金额相比减少了90%。报告认为,这主要基于其对海外业务发展战略转型的考虑,从重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海外资产效益。
陈卫东认为,“三桶油”将不会再次经历上一轮油价暴跌的大规模并购。不过此时的低油价或许能够成为中国民营石油公司海外拓展的机会。
这场始于2014年夏季的国际油价暴跌将持续到何时?在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诸多业内分析机构称,预计国际油价还将继续下跌,甚至可能会逼近20美元/桶。林伯强对海外网财经表示,石油市场的供需缺口较小,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他认为油价将在2016年年底反弹至50美元,今后的一两年或将升至60-70美元。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