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低碳”,何以“低碳”

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2月3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全党全国:下大气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低碳增长,正在成为每一个企业,每一级政府的战略选择。那么,“低碳”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它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低碳”何意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我们中国主要讲“节能减排”,重点强调的是减少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和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尽管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相当中国5年内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但是国际社会却不清楚中国到底在做什么,甚至连来经常到中国讲学交流,还流着“中国血”的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也弄没清楚中国的“节能减排”究竟在干什么。

随着2009年一系列气候会议的升温,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越发咄咄逼人,一些别有用心者也在利用中国与世界语言的不同步性大做文章,将中国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成绩化为乌有。此时,很多专家呼吁,中国应该用一种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低碳”,来表述中国的“节能减排”努力。

直到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他承诺中国将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增加森林碳汇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的直意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实际上“低碳”是一个含义广阔的“代名词”。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于是否因人类因素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否二氧化碳增加导致了全球变暖?是否全球变暖就会危机人类生存?都存着诸多的争议。所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将危机人类生存”的说法,仍还是一个需要继续论证的科学假设。

最支持这一观点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权威报告—《气候变化2007年综合报告(第四次报告)》中也在大量使用“很可能”、“有可能”、“无清晰”、“目前尚难以断定”这类的词汇。IPCC的科学家基本上是一些观点相同或近似的人,在一个预设的立场下进行研究,互相影响,互相证明。但最终仍不敢使用确定性的词汇,这说明地球气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就目前人类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难以确定。

影响地球气候最大的因素是太阳,太阳的直径139.2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为1.412×1027 立方米,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1.989×1027吨,是地球的33.3万倍。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核心温度1560万K,日冕的温度200万K,而地球表面温度不过213~333 K左右。对于地球而言,如果轨道距离太阳再近一点,地球上的水就都会变成蒸汽;而再远一点,水就都会冻成冰。地球自转的轴仅仅与地球公转轨道有一个23°26′夹角,地球表面就会出现超过60℃的四季温差,太阳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地球的气候。

太阳的一个黑子的面积就可能超过地球直径的几十倍,黑子的温度会降至4500K,比表面温度低1500度,如果面积大就必然影响地球的气候。中国海军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将1951年至2002年青岛观象台气温资料对比太阳黑子活动与青岛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太阳黑子数多的年份,青岛市夏季高温日数和冬季严寒日数均偏多。

除了太阳本身的变化,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引力也会影响地球气候,地球轨道以外的天体如火星、木星、土星接近地球,它们的引力就会使地球离太阳远一点;地球轨道以内的天体,如水星、金星接近地球,地球就会离太阳近一点,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地球的气候。

地球的所谓“气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水侯”,地球气候变化很多是水的影响,水对气候的影响远远超过大气和二氧化碳。地球上水的质量为1390000万亿吨(1.39×1018吨),而地球上空气的质量5270万亿吨(5.27×1015吨)。工业革命之前二氧化碳的总量1.48千亿吨(1.48×1012吨),目前是375PPM,折合1.98千亿吨(1.98×1012吨)。人类所增加的二氧化碳为500亿吨(5×1011吨),仅相当地球水的千万分之三点六。IPCC的报告称二氧化碳造成海洋“酸化”。海水的含盐量为5%,千万分之三点六的二氧化碳能够酸化海洋?这样一个报告的科学性确实令人满腹生疑。

气温上升,水的蒸发量就会增加,水蒸发为水蒸气会大量吸热,每1公斤水可以吸收2500千焦热量,水蒸气到高空凝结时就会将这些热量释放出去。而水的蒸发量的增加还会增加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反射太阳的热量为地球降温,同时水还可以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地球实现自愈。

而这些因素IPCC的报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再加上最近不断爆出的丑闻,以及一些政治家心怀叵测的利用该报告,都严重影响了这一机构的科学权威性。但尽管如此,至今也没有一个科学家完全否定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变化的影响,大家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对于气候问题,90%的“很可能”和10%的“有可能”会有多少差别?如果你去座飞机,航空公司告诉你,你要乘坐的飞机有5%的可能性机翼会在空中折断,你是否还会乘坐这个航班?

2009年我参加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与《石油战争》著名的作家威廉·恩道尔先生讨论气候变化,他说这些都是阴谋,就像石油、粮食、货币一样,背后充满了不可告人利益。我说,即便如此,如若全世界都说这是真的,中国还能怎么说?况且,这件事是没有办法试错的,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无。万一是真的,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可能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其实,无论地球是否发生气候变化,不断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李克强副总理5月8日在《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提议,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持续、持久的复苏与发展。

“低碳”何择

其实,纵观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放弃的很多很多的“技术”,也放弃了很多很多的“资源”,同时也放弃的很多很多的“生活方式”。每一次放弃并非是因为这些技术的使用会带来什么“灭顶之灾”,或者是这些资源已经被“用光殆尽”。技术的进步,意识的进步是我们超越了一个又一个旧时代的根本动力。今天,人类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将使我们放弃传统的发展方式,追求更加清洁、高效、公平自主的发展模式。

人类不再生活在“石器时代”难道是因为石头被用光了,或者新发明的铜器、铁器比石头更便宜,或者是因为继续用石头会造成什么生态灾难?人类的放弃,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低碳”如果是一个代名词,它就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环境,减少各种污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俗称”或“统称”。它意味着一种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文化,是人类的新文明进程。归根到底,它代表着一系列新的科技,代表着第四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代表着我们迎接信息时代新能源革命的抉择。

低碳是一种可计量、可量化、可交易的方式,人们可以将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进行量化,进行计量监管,最终进行交易补偿,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新“统一度量衡”。就是我们最终证明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是虚惊一场,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一方式了提高能效,控制污染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低碳并不复杂,也并不困难,有的时候仅仅就在一念之间。几个月前,我去买一台液晶电视,售货员告诉我LED电视比传统液晶电视可以更节电。LED电视120W,液晶电视300W。LED电视,寿命可达6万小时,而且更亮丽。稍微计算了一下,仅仅一台LED电视可以节省10800度电,合3.66公吨标煤,相当5吨原煤,折合减排近10吨二氧化碳,最终可节省5400元电费,而我只需要在购买时增加投资1000元的投资。这笔投资的回报在0.5元/千瓦时的电价下,投资收益率是5.4倍,如果为了电价上调收益率还将增加,比存银行,买债券和炒黄金的收益都高。

其实,人类使用新技术并不会计较价格收益,当初人类放弃薪柴转用煤炭,并不是因为煤炭便宜。中国对煤炭的依赖超过70%,比例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而欧洲目前不到17.5%,比例还在下降。欧洲人不用煤炭不是因为欧洲没有煤炭,也不是因为天然气、核能、风能和太阳能比煤炭更便宜,因为煤炭在燃烧中不仅产生二氧化碳,同时也会产生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笨等有害气体,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都会随着烟尘散落四方,危害公众健康。

我们使用手机,难道是因为手机费比固定电话费便宜吗?手机不仅带来的方便,而且为我们带来的参与性和扩展性,同时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新文化、新生活的一部分。未来,人类使用新能源技术同样会向使用手机一样,将其作为新文化、新生活的一部分。低碳如果是一种选择,让我们更多地选择那些对环境更友好、对资源消耗更少的新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

“低碳”何变

不过,人类每一次技术大变革、能源大更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一些与传统技术利益攸关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自己的利益领地被他人染指,更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新技术革命面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是一个考验,都需要一个能够带领大家战胜自我,代表先进生产力,应对新时代挑战的领军团队。胡锦涛总书记2月3日在中央党校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1840年英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全世界正在进入以蒸汽机、煤炭、钢铁、铁路为技术核心的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代,而中国却由于历史包袱、内部机制和各利益集团的制衡,知变而不能变。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1/3,大英国帝国疆域虽然已经达到“日不落”,但GDP仅占世界的1/20,全部欧洲加起来,也比中国差很多。尽管我们被洋人们打了个下马威,中国仍沉迷在“天朝”的梦幻中难以醒来,醉心诗书琴画、吟诗作赋和八股文章,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由于不能跟上时代的技术革命潮流,中国最终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一代代苦斗了一百余年,才重新建立了新中国,才重新站了起来。今天再次面临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能不能跟上这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契机?

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要求,“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工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但是,结构到底应该怎么调?我们一直在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但是,什么决定经济基础?从人类文明的进程看,是能源结构决定了经济基础,特别是一次能源结构将直接影响能源的转换利用方式,最终影响到整体经济结构,直至社会政治体制。在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之下,所有国家面临的问题都非常相似。依赖于少出大企业的垄断,将企业建的越大越好,将工厂建的越大越好,将工业系统建的越大越好。最终这些大企业、大工厂和大系统能耗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没有效益,成为社会的拖累,成为新技术应用推广的障碍,社会的能耗和资源代价也会越来越大,很多事情走向了异化。

中国目前对于煤炭的依赖太过沉重,造成了中国GDP能耗是欧洲的4.77倍,日本的4.16倍;造成中国成为GDP能耗最高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大国。在一次能源结构中,中国的天然气比例仅为3.65%,是全世界利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而欧洲达到25.5%,全球的平均水平也超过24%。天然气的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0~3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70%。而发达国家在利用天然气中更多地采用分布式能源技术,将小型微型天然气发电机安在用户,为用户发电供电的同时,将发电的废热给用户提供采暖、制冷、生活热水,使能源用户可以直接参与清洁能源的供应,参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丹麦是全世界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也是一个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作为一个高寒地区国家,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而人均一次能源消耗仅仅3.4吨标准油当量,为美国的38.8%。丹麦是全球风电应用比例最高的国家,全国20%的装机容量来自风电。丹麦也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最普及的国家,全国没有一个工业供热锅炉不发电,也没有一个火电机组不供热,全国分布式能源发电装机达到全国容量的53%。调节灵活的分布式能源不仅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调峰问题,也满足各能源用户参与清洁能源生产和减少各种污染排放的要求,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和低碳发展的“金钥匙”将可持续发展成变为了一场“人民战争”。

欧洲国家和日本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加到5000美元,是在1965年到7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出现巨大变化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各国同时还发生了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替代煤炭。1965年欧洲的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3.5%,与目前中国相当,而煤炭高达51%。到1975年,天然气比例上升到14%,煤炭降到30%。中国目前正处于同样一个发展阶段,调整一次能源结构对于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将至关重要。

发展天然气就要开放市场,而发展分布式能源利用天然气势必影响石油和电网这些“共和国长子”们的既得利益。中国将面临类似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那样的再次抉择,需要对利益结构进行革命性的调整,重新进行制度设计,重新构筑利益关系,再一次进行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从而调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真正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