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2日, 2011 1,044 次浏览
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让老牌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苦不堪言,除了要支付巨额赔偿外,BP美国公司还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程序,以保护母公司投资者的安全。目前,BP公司的市值已经缩水一半,公司被收购的传闻应运而生,渣打银行甚至建议中石油收购BP,而一些媒体认为中海油收购更好,认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并购是一件双赢的美事,事情果真如此吗?
趁着BP深陷漏油事件市值暴跌发起并购或许是一个机会,但BP虽陷困境,还没有沦落到被兼并的境地。BP美国公司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从国际通行的公司法原则,它只能承担有限责任的义务,即便这次漏油造成数千亿美元的赔偿,BP美国公司也只能承担自身资产价值相当的赔偿。如果美国政府要求BP母公司和英国政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就意味着改变了“有限责任”的公认原则,将会长远影响未来全球的跨国投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投资国家,在海外投资利益巨大,如果这一次英国BP母公司赔偿了美国,未来美国的公司遇到类似问题赔不赔?所以,美国很难就此强迫BP承担超过法律责任的赔偿义务。
市值暴跌并不意味着BP手中的石油资产也丧失了价值,BP可以壮士断腕,通过出售一些资产获得现金渡过难关。BP对于英国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都至关重要,英国政府很难坐视BP落入他人之手。何况,BP是一个跨国公司,资产遍布全世界,并购BP不仅要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在许多国家的相关资产还要得到所在国政府批准,程序非常复杂,从以往经验而言,中国企业能否通过审批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PB在美国的资产,收购BP资产的新投资人很可能被要求承担巨大的赔偿连带责任。如果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收购这样的资产,一些美国地方法院可能以中国政府资产为由,将赔偿的连带责任延伸到与中国政府有关的所有国有企业的资产,风险极大。
虽然整个世界舆论都在指责BP,但漏油事件并不能简单的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BP一家。爆炸沉没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是BP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租赁来的,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近海钻探商,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海洋钻探管理服务租赁业务(湿租)。工程顾问公司是大名鼎鼎的哈里伯顿公司。5月11日,在美国参议院委员会质询中,三公司均不愿承担责任。BP指责越洋公司的防喷阀失效,他们委屈的表示,从“防喷阀”乃至整个钻井平台都不是BP公司的,而是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的;越洋公司反驳称爆炸根源并非防喷器,而是封堵油井的水泥或钢套发生问题引起,而施工作业与提供工程服务的哈利伯顿公司存在直接联系。哈利伯顿方面则表示,施工完全依照BP要求行事。美国前副总统切尼曾执掌哈利伯顿公司,该公司于美国政界和参众两院关系极其密切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不管怎么说,英国是美国的传统盟国,英国企业极其熟悉美国的司法体制,与华盛顿方方面面关系密切,英美之间搞不定的事情,别人进去更难对付,更何况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了。
中国国有企业购买BP存在很大的现实局限。我们知道,BP虽然是私人企业,但却是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英美政府一直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力。英美的石油公司长期执行政府的一些战略意图,同时也因此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将这样的资产转售给竞争对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BP的优势在一些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依靠英国政府和私人机构与当地利益当事人的各种关系建立起来的。
中石油在伊拉克与PB合作投资巴士拉附近鲁迈拉油田,原因之一是巴士拉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曾经是英国的占领区,而英国利用与伊拉克部族的传统利益联系较好地处理了与当地人的关系。与美国人不同,2007年12月英军撤离巴士拉时,与当地部族关系良好,为当地建设了医院、恢复了电力和供水、建立了教育设施等,留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权,也为当地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英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伤亡代价甚小,当地人的伤亡也不大,没有引起向美军占领区那样强烈的反抗和伤亡。而这些正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最需要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和这样的合作伙伴,中国缺乏经验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就要独自面对当地错综复杂的局面。可见,要想收购这些资产,必须对未来面临的风险进行审慎而全面的评估,否则会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买BP的资产要比买企业本身更有可操作性,也更具有战略价值。从这个角度说,如果BP有意出售已经正常运转的油田、天然气资源、石油转运系统和其炼油厂等资产的部分或大部股权,不仅中石油可以去买,就是中石化、中海油、中化、中信等企业都可以予以关注。尤其是BP所拥有的深海钻探技术、页岩气钻探开发技术的企业,以及在一些国家的油气资源,都是中国企业非常需要的。
不少业内人士试图从增加中国石油供给的角度来劝说中国企业接受BP资产,但即使这件事可能成立,参与操作的投行将大发横财,若果将中国企业拖入一系列官司,律师们也可以没完没了的赚钱,或许这是他们乐见其成的主要动因吧。对中国而言,重中之重是发展天然气,这是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而发展天然气的关键是立足国内资源。若果我们的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的风险难以驾驭的海外并购,而忽略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投资,不仅未来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能源安全危局,而且不利于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
在BP结局尚难分晓的情况下,遐想中石油去接手有些为时过早。这么大规模的收购,不可能国际投行一忽悠就落实下来,想必中石油等企业也有自己现实而谨慎的考虑。在这一复杂问题上,既不应错失良机,也要小心“火中取栗”,中国石油企业先要关注分析BP可能出售的资产中,那些是既有助于中国企业战略发展,而又不会将来扎在手上拔不出来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