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危机 调整以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同志于冰火两重天的2008年岁末之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当前的能源形势 “危”中之“机”》,成为中国部级官员中少有的敢于面对公众正视危机,强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内部结构对应危机的主管官员。
 
张国宝局长详细述解了能源局如何判断危机的影响,如何采取措施以对危机,如何谋划化“危”为“机”的部署。他的文章有如能源局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白皮书,为行业内各管理部门和所有企业应对危机部署提供了政府政策导向,并通过公共媒体传达向社会。这一政策导向应该说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非常有价值。这种方式应该成为今后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领导的一种工作常态,让主管的行业和人民群众知道我们如何看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将如何付之行动。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会真正树立信心,团结一致战胜危机。

正视危机
 
与各地和一些主管部门领导明显不同的是,这次张国宝局长不仅强调了危机波及的范围、影响的程度、扩散的速度,并如实提供了大量数据,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当前形式已经达到非常严峻的局面。
 
危机发生以来,一些部门一直对于问题遮遮掩掩,不能实事求是,甚至自欺其人。明明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有大量出口企业倒闭,却声言这是“以讹传讹”,一边不允许企业倒闭解雇员工,一边告诉世界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结果企业只能给员工无限期“停薪放假”,农民工回家反而拿不到遣散费。
 
10月份全国单月用电量同比下降3.7%, 11月单月用电量同比下降幅度达8.6%。电力同比在大幅度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5.7%不知是如何实现的,如果说是消耗库存,电力指标如何解释?如此一来电力弹性系数都难以计算了。
 
现代文明主要依赖于电力和石油两个轮子运转,电力和石油的供需量却都在迅速下跌,轮子不转,车又如何飞奔?我们国家电源结构中77%靠火电,电煤需求减少,库存大幅度增加。张国宝局长列举了“12月初,全国煤炭社会库存已达1.84亿吨,而五大发电集团的库存煤达到5000万吨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电厂存煤天数也接近一个月”。“ 1—11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317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269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508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326小时”。与此同时,石油及成品油的需求也在大幅度下跌,库存不断增加,已经到了油企一反常态主动降低油价销售的程度。通过数据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中国面对的危机已经空前严峻。
 
中华民族并不畏惧危机,往往在危机面前更能够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但是面对危机视而不见,粉饰太平反而会弄巧成拙。正视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审时度势
 
最近,一些经济学家研究认为,导致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后各国政府未能根据新的特点调整自身经济政策,只看本国数据,不看他国数据。由于WTO的扩大,美国出现了长时间的“高增长,低通胀”,美联储长期维持低息政策,使美国的国家、企业和家庭由于资金成本过低而不断超前消费,债务激增。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任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过度投资,造成产能激增。当这种情况一但越过临界点后,就造成能源、资源类和原材料产品价格暴涨,期货投机失控,最终引发通货膨胀刺穿次债泡沫,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造成今天中国经济的困难局面与过度投资,盲目建设和产能过剩存在因果关系。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救市计划,地方政府和一些国有企业盲目跟进,纷纷表红心,搞“跃进”,好大喜功竟然搞出了个18万亿,有的一个央企自己就要上1万亿投资,而且在媒体上大书特书。地方政府现在既不能发债,也不能从银行借钱,土地也卖不出去了,钱怎么筹?将来怎么还?一边学习科学发展观,一边却完全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办事。在如此的氛围下,张国宝局长能够根据中国能源的实际情况,冷静、客观、实事求是地提出:在危机和困难中抓住发展和调整的机遇,让能源行业“休养生息”,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安排上,投资的重点是一些涉及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对能源结构影响深远的项目。着眼于未来,决不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过了初一,不想十五”。主要是“对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带动效应明显的核电项目、风电项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强调加大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注重“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煤、电、油、气跨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石油、天然铀等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和城市油气配套管网,加大投资力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将投资重点之一放在“不产生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也不存在大运量、大距离的燃料运输问题”的核电上。同时提出“加快研究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建设,制定核电管理的法规。”核电建设周期长,可以有效避开这一轮电力装机产能过剩,对未来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结构性调整是一项不可逾越的战略选择。
 
在目前国际能源需求锐减,资源价格持续下行,能源资源类企业股价暴跌的情况下。张国宝局长提出:“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开辟更多的能源来源,建立更多的能源通道,分享更多的能源效益。

支持能源企业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保障我国能源和经济安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行国际能源秩序,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国际能源合作环境。帮助中国企业利用这次机会并购更多的能源资源,加大相关投入,为全球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完成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 

坚持改革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了完全不干预政策,结果迟迟难以转变颓势,危机越演越烈。关键原因是美国当时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企业和组织势力强大,左右政府和立法当局,使能够解决更多人就业的中小企业难以发展,成为经济危机的受害者。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任之后,采用经济学家凯恩斯加大政府投入拉动内需的政策建议,虽然经济有所成效,但未能真正解决问题,难以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1935年8月28日罗斯福力排众议签署了遏制电力、电话等公用事业公司垄断的《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the Public Utilities Holding Company Act—PUHCA),与托拉斯垄断利益集团开战,使美国各州政府能够有效监管属地电力、电话公司,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这些领域的投资经营,推动了电信和新型电力技术的发展,最终调动了全社会的投资积极性,到1939年最终走出了经济萧条。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遭遇极大的困难,电力弹性系数曾经一度跌到0.5。但是,当时的党中央、国务院在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领导下,一边加大政府投入恢复市场信心,一边坚持改革开发。在极大的压力下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大批国企焕发了活力,通过坚持加入WTO使中国的开放更上一层楼。特别是改革住房体制,开放房地产市场,调动了大量企业,使民间投资热情被充分调动,使经济较快的恢复了生机。
 
在这一次应对危机的部署中,在一些部门确实存在谈政府投入多,谈深化体制改革少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一系列场合不断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2008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他在反复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之后指出,“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张国宝局长在文章中提出:“抓住有利时机,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中国能源多年来积蓄了大量矛盾,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被搁置延误。这一次,华尔街海啸实际上诱发了我们自身的一些深层问题,这些矛盾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可能被掩盖,但是经济增速一但减缓,矛盾就会暴露,就会激化,矛盾的性质就可能发生转变。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坚持市场化方向,改革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解决这些矛盾,防范于未然,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改革、参与建设、参与应对经济危机的积极性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