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2日, 2011 1,282 次浏览
我们将中国的GDP简单折算成为美元,然后去除全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得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GDP能耗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8倍,几乎所有人对这一数值都没有表示异议。尽管也曾有些专家存有怀疑,但是因为考虑到夸大差距可能有利于节能大局,所以就认可这一指标成为了官方数据。既然,与发达国家有数倍的能耗差距,节能20%本应该是唾手可得,但是,我们的这一判断可能存在着问题。
在东京吃一碗面条相当于100元人民币,北京的一碗面条是10元,如果都是利用天然气煮的面条,每一碗面条的实际能耗恐怕不会有什么差别,从GDP角度北京能耗却增加了10倍。同样还是一碗面条,在山西吕梁上地区也许只卖1元人民币,使用的燃料也可能是效率更低的煤炭。吕梁与东京的GDP单位能耗可以是几百倍,区别在于同样是100元人民币的GDP,在东京仅仅解决了一个人的午餐,而在吕梁却填饱了100个人的肚子。由此可见,靠GDP能耗来判断中国的实际能源消耗水平可能不够准确。
中国实际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水平也许并不向GDP能耗指标这样高, 13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耗能源为1.07吨标准油当量,日本是人均4.03吨,美国是8.24吨。日本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耗的3.77倍,美国是7.7倍。德、法、英、日四国的人均GDP能耗均在4吨标油左右,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均GDP能耗从1万美元增加到3万美元过程中,反而有所下降。如果中国是日本单位产值GDP能耗的8倍,就意味着人均达到1万美元需要30吨标油的消耗,届时15亿中国人需要450亿吨标油,是目前世界供应量的4倍以上,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如此判断中国的能耗水平肯定存在问题。
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法(PPP)中国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水平应略好于美国,与日本的差距应在1倍之内。有一个数据显示,日本每一辆汽车一年仅消耗1.1吨燃料油,而中国是2.3吨,基本在1倍多一点。中国汽车的能耗高主要还不是技术问题,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与日本市场的汽车油耗基本没有什么太大距离,主要与管理水平问题、现代化意识和汽车普及率等因素有关。例如中国各级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肆无忌惮地使用公车,国有企业不注重企业能耗等,但这些问题可以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消除。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快,还有另一层面的原因。中国目前是世界的工厂,贸易出口急遽加速,这是全球化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的结果。跨国公司大量将生产线迁移到中国,利用中国低廉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公共设施和能源,制造各种各样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商品附加值高,而中国的商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出口商品总重量(质量)远远超越其他出口大国。不要忘记所有的商品都需要能源来制造,也需要能源去营销,这意味着中国在出口商品的同时,还在向世界大量出口能源,也就是说中国不仅供应世界廉价商品,也在大量供应世界廉价能源。
我曾对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资深评论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两件东西,一件是一部15000元人民币索尼笔记本电脑,另一件是中国为瑞典宜家(IKEA)公司生产的杯子,出口成本恐怕也就3元,价值差距是5000倍,制造组装笔记本是需要能源的,但杯子是需要更多的能源来烧制的。烧制5000个杯子的所消耗的能源与制造一部电脑无法相提并论,但是人类既需要电脑,也需要杯子。所以,就绝对意义上而言,中国自身实际消耗的单位产值能耗水平远远低于预计水平,也不可能与日本或美国有这么大的差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判断?我们只注意到中国一些地方能源浪费严重,而忽略了另一些人群又是在极度节能的条件下生活,例如8亿中国农民,他们还在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对于依靠化石燃料转换的工业能源的需求非常有限。我们曾经去过一些并不算偏远的乡村,许多农民家中唯一日常消耗化石能源的电气只有一台功率40w的电视机和2个3~5w的节能灯泡,做饭、采暖全部在使用秸秆等可再生能源。
现代化是财富积累的过程,积累财富是需要能源去实现的,所以说财富的积累就是能源消耗的累计。中国可以努力减少能源消耗,但是这种减少将是有限的。国民财富和资本的积累与能源物质积累,以及市场化进程是同步的,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趋势,中国也不可能例外。如果说“存在决定意识”,正视这种能源和物质的积累,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