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7日, 2012 915 次浏览
80年代末,初次去日本,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个城市都灯火辉煌,所有的办公大楼的每一个办公室都不关灯,目的是为了保障核电站的平稳安全运行。核电曾经是日本成为经济巨人最强劲的心脏,支撑着日本疾速迈向了繁荣。
今年4月底,又去日本京都访友。这次看到的日本,那种华灯如昼已成为往事,街头灯光暗淡,办公大楼也不再昼夜通明。人们在讨论是否应该将所有的核电站全部关闭,是否应该承担关闭核电站带来的能源费用上涨。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对于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为摆脱进口中东石油发电的局面,日本的核电事业大干快上,在20年的时间内,在18个厂址一口气建设了55座商业反应堆,年发电量达到274.5TWh,核电发电量达到日本能源消耗总量的13.2%。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没有人相信日本能够放弃核电,这对于一个全球第三大制造业国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2012年5月6日凌晨4时,日本唯一在运行的北海道电力公司泊核电站3号机组核反应堆也停止了裂变反应。至此,全日本55座商用核反应堆全部停机运行。日本自1970年第一台核电站并网运行以来,时隔42年再次进入了“零核电”状态。《华尔街日报》称“对于一年多以前还是世界上最积极推动利用核能的国家之一而言,这一转变令人吃惊”。
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日本的产业一直在加速外移,特别是一些对电力需求较大的企业,已经转向中国、越南和印度重新建立了生产基地。实际上,即便没有福岛核事故日本也到了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周期,日本对于电力需求已经越过了高峰期。2008年日本一度达到年消耗电力1183.72 TWh巅峰,此后电力需求开始下降,2009年的电力消费迅速下降了6%。造成电力需求下降的主原因是“少子高龄化”问题,自2007年起,日本人口死亡数高于人口出生数。过去5年间,日本人口减少了25.7万人。日本老龄人口比例为23%,是全球最高水平,超过了意大利和德国20%的水平。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2060年日本人口将由2010年的1.2806亿人减少至8674万人,将损失1/3的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23%上升至39.9%。这是逾越过辉煌的日本无法回避的现实。
福岛事故使日本社会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日本狭小的国土和极为有限的资源,人口快速老龄化等局限,日本是否有能力,有必要继续维持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010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越日本,中国政府、媒体和民众为此欢欣鼓舞,日本人却不以为然,因为追求GDP的时代在日本正在逝去。在日本看来,中国的GDP很多是日本的GNP,是日本企业的利润。所谓经济结构调整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如何将烟囱伸进别人的院子;二是如何将别人创造的利润汇到自己的账号上。中国年轻人拼命工作制造的产品换回的利润,正在养活着日本的老人。日本利用他们强大的商社财团在海外投资,在为投资这些商社财团的养老基金赚取足够的利润,以此来解决日本人的老有所养问题。
如果日本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电力,首先淘汰的是哪一种电力?若没有福岛事故,日本也许会选择优先淘汰燃煤火电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当福岛核电机组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爆炸,对于居住在仅37.8万平方公里狭小国土上的日本人,这种恐惧深深震撼着每一个日本人的心灵。尽管日本是一个极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尽管日本百姓承受着全球最为高昂的能源价格,但是绝大多数国民愿意为关闭核电站承担起责任。日本在核事故之后,已经大量采购了价格昂贵的液化天然气,并加速发展高效的分布式能源来替代核电。
在日本,较高的国民素质使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心超乎想象。在街头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汽车是小型微型车,其中很多车的排量不足1升,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没钱买大车。日本人的节俭是世界著名的,每个人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浪费。福岛事故之后,日本一度供电极为紧张,日本竟然主要依靠民众节电的自觉性,安然渡过了危机。均富和长期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使绝大多数日本人安于平平安安循规蹈矩地生活,特别是日本人在天灾人祸面前那种逆来顺受,默然无的生活态度,都使日本政府敢于关闭所有的核电站。
核电站的全部关闭,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时代,未来的日本将不再依赖制造业和GDP来继续维持其强国地位,日本或将更加依靠海外投资、创新、金融和服务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GNP。日本的这一令人吃惊的转变,对于全球经济格局、金融秩序和地缘政治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日本人喜欢吃梅子,无核儿的梅子比有核儿的梅子更受欢迎,也更贵,因为无核儿的梅子或更加适合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