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平:能源价格扭曲致资源错配

把有限的能源和资源分配给了已不该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挤压了按市场机制应该发展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能源价格体系改革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进展非常有限,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相关垄断利益集团的做梗,想继续获取其既得的垄断利益;有人说中国的情况太复杂,效仿发达国家的模式,开放市场,让市场来定价在中国不切实际。但是无论根源为何,从结果来看,目前的能源价格体系已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并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经济在今后继续发展的潜力。

拿中国天然气价格来举例,在近年的天然气调价之前,鉴于中国低廉的天然气价格,在四川等地存在不少利用天然气生产化肥的企业,由于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故而其产品大量出口国外,但这等同于将中国稀缺的资源廉价卖到了其他国家。随后国内进行了数次天然气价格调整,尤其是2010年6月1日天然气基准价格的24.9%大幅上调,已迫使该类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化肥的企业转向利用煤炭等其它替代原料来进行生产。

目前中国天然气的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价格上调的空间仍然很大。为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引导天然气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节约用气,201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在广东和广西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这无疑是迈出了令人鼓舞的第一步。

再以电力行业为例,自2010年起在一些省份实施的直供电方案,基本上都属于点对点的限制性交易,并不具备市场化的要素,也就无法实现通过市场来自动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调整。

中国煤炭价格在过去十年里快速上涨,而电价的上涨则极为有限。秦皇岛港的煤价从2006年初到2011年中几乎翻了一番,而同期的天津市电价仅上涨了约30%。尽管很多国企电厂每年都有一定额度的计划电煤,但事实上此种计划电煤机制目前也越来越难以维系。在考虑了相关电煤的低成本因素后,相关电价应至少上涨50%左右才能与同期的煤价上涨匹配。

由此可见中国的电价由政府人为地抑制住了,从而造成了煤价和电价的冲突愈演愈烈。近年来,每年很多省市都会出现由于煤价过高,各地发电企业不愿发电,转而停机进行设备检修,以减少损失,从而导致社会缺电的现象;加上各地政府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进行的一刀切限电,对当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造成很大的困扰。

扭曲的电价必然给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障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人士于2011年12月提到,中国环渤海地区已聚集了3亿吨以上的钢铁产能,产能已严重过剩,50%左右的产品需要向东西南北中各个方向扩散,目前新的投资仍在继续。事实上,环渤海地区本身属于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的地区,其进口铁矿石运距又远,产能又大幅过剩,究竟什么原因吸引了如此多的钢铁企业在该区域投资设厂?答案可能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扭曲的能源价格(电价等)和资源价格(土地等)能够提供足够的获利空间,让本不该存在的低效率、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能够存活下去。

如上所述,中国的现状是把有限的能源和资源分配给了已不该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也就是挤压了按市场机制应该发展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空间。若这样的情形依旧持续下去的话,那么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会是个笑话,能源和资金将继续停留在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易得收益企业,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消耗殆尽的资源储备、污染的环境、低效率的生产运营等,同时失去了转型至高技术和创新经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