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8日, 2011 1,222 次浏览
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13个部门联合组成的6个“国务院督查组”近日对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青海、新疆18各重点省区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所到之处,形势逼人,“铁腕”成为关键词。
“十一五规划”始于2005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到2010年,中国万元GDP能耗将由2005年的1.2吨标准煤降至1吨以下,降幅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至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至1273万吨;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现在,距离2010年“十一五”结束仅四个月,能否完成目标成为举国上下和全世界的关注焦点。年初,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称,“十一五”前四年中GDP能耗2006年下降2.74%;2007年5.04%;2008年5.20%;2009年3.61%,累计下降15.6%,年均降幅4.2%。要完成“十一五”目标,2010年还要再降5.2%,时间紧、任务重……
8月3日,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公布2010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1.2%,GDP同比增长11.1%。据此推算,单位GDP能耗不降反而同比上升0.09%,引起一上下片哗然,各地能否完成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在制定“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之初,一些“老同志”告诫,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还没有一件对人民承诺的事情未实现。当初想一想,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当时美国的4.6倍,日本的7.7倍,降低个20%又有何难?可万万没有想到中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举国上下耗费尽了心机,背负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十一五”前四年我们淘汰“落后产能”,炸掉了6006万千瓦小火电,8172万吨小炼铁,6038万吨小炼钢,2.1亿吨小水泥。今年还要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所谓的“落后产能”能炸的都炸了,新项目规模容量能搞多大就搞多大,创造价值的盈利能力前所未有地得以提高,但是,这些“伟大成就”为什么还会造成单位GDP的“反弹”?实在令国人百思不解。
现在,国务院督查组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员已经是风声鹤唳了,因为这一次国务院宣布要动用“铁腕”,要与政绩挂钩,完不成任务唯恐“乌纱帽”不保。可是一些地方高能耗产业也是他们创造GDP的骨干企业,不关停“乌纱帽”难保;关了它们,能耗是降下来了,可是GDP也会跟着降下来了,不仅GDP能耗任务完不成,保持GDP增长、财税增收、扩大就业等等一系列的任务都难以完成,陷入进退维谷。
英国从1965年到2009年的44年间,人均GDP曾1850美元增加到今天的46000美元,能耗从1.97亿吨标准油当量,到今天的1.99亿吨。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刻意去“淘汰落后产能”,但是英国切切实实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1965年煤炭在英国一次能源结构中消费量为1.2亿吨标准油,占一次能源比例60%。到2009年降至3000万吨,减少了75%,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例跌至15%。而与此同时,英国1965年的天然气从一次能源比例的0.7%增加到今天的40%。
英国的变化说明改变能源结构是治本良方,中国这种靠炸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当年,欧盟国家放弃“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向高效清洁的天然气。通过提高环保标准,使企业千方百计去适应高价清洁的天然气,从而实现了结构性的优胜劣汰,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进了国家的持续发展。而中国直到今天还迷信政府的权威和“铁腕”,难道我们炸掉的所谓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不是老百姓血汗钱造的?不是用能源和二氧化碳堆出来的?将一个还能够经济运行的电厂炸了,再一个更大的,难道这一过程就不会增加能耗?
我们还迷信“规模效益”,认为工厂、设备、企业什么都是越大越好。在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规模不经济”,或被称为“规模无效益”,指一些企业、工厂、装备规模超过的合理范围,就会出现规模越大效益越差,规模越大越不经济的异化现象。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无论企业和工厂的规模、经营和使用的装备都堪称全球最大,100万千瓦的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伏特高压输电、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世界最大的运煤铁路、世界最大的煤码头等等,什么都是世界最大的,结果哪?中国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都成了世界之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靠煤炭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中国能够成为例外吗?
胡锦涛主席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换而言之,如果我们不去推动“能源的改进和更替”,继续在“以煤为主”的路上走到黑,一味去扩大企业和工厂设备的产能规模,最终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不可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节能减排”也只能停留的形式主义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