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0日, 2011 1,068 次浏览
今冬全国范围出现新一轮天然气供需紧张,暴露了国内天然气行业的一系列深层问题,上游不开放、管道壁垒、缺少行业法规,投入不足、技术制约、管理落后,供气安全责任不明确、天然气研究能力薄弱、企业之间和行业上下游缺乏协调等。市场化程度严重滞后已大大制约了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放手改革,仅依靠几个央企的努力不可能实现我国天然气的大发展,更不能保障天然气供气安全。要避免今后周期性地发生燃气供应短缺以致影响民生与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国内资源,坚持改革,引入技术,实现竞争,全面开放天然气上中下游市场,让天然气在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开放天然气市场可以大量吸引民营、地方国企和外资的大量投资,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转方式、调结构”意义重大,可能成为我们走出经济危机的主要路径,实现经济的全面升级进步。
天然气拖累了中国清洁发展
根据胡锦涛主席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国务院提为此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战略目标。
在“十一五”节能20%的基础上,再降低20%~25%的碳排放对于中国将是一个极为艰巨的目标。在“十一五”我们已将能关停的“小电厂、小钢铁、小焦炉、小煤炭”都关了,能够减排的空间所剩无几。小火电从1.2万千瓦机组一直炸到20万千瓦,再炸就要炸30万千瓦的机组,即便将所有30万千瓦机组全部提升为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千瓦时供电煤耗也只能从320克降到290克,节约30克煤,碳平衡需要6年,根本得不偿失。即便如此也仅仅再节能10%,还有15%怎么办。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是全球第一,人均排放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不从一次能源结构上入手,大幅度减排是不可能的。要实现45%的减排目标,中国必须减少对于煤炭的依赖,但靠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关键看能否实现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天然气是我们转变增长方式,开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所在。
就化学结构而言,煤炭的典型分子式为C135H96O9NS,一个分子中高达135个碳原子,能够形成135个CO2,而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分子式为CH4,一个分子反应后只形成1个CO2,是地球上含碳最低,最清洁的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通常比煤炭高20%,CO2减少71%。如果采用分布式能源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可以再提高28~30%,不含硫、没有粉尘、没有废渣,温室气体排放比煤炭热电分供减少90%,天然气是唯一可以全面替代煤炭的优质能源资源。
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是“以煤为主”的燃料结构,问题的关键是天然气工业未能得以发展。无论是天然气的产量,还是天然气的供应量,都未能如愿。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增加到2008年的670亿立方米/年,而欧洲同期消费量新增了2329亿立方米/年、美国新增了1014亿立方米/年、日本也新增了766亿立方米,连直到1986年才开始使用天然气的韩国也增加到了397亿立方米。
中国过度依赖煤炭造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环境代价极其严重,矿难频发,水源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招致全球的围攻指责。全世界天然气平均消费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24.14%,而中国仅为3.63%;而全世界煤炭平均消费仅29.26%,中国却高达70.23%。
中国不得不大量使用煤炭的主要原因是上下普遍认为中国没有天然气,哪么中国是不是真的没有天然气?天然气与石油不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不可只有中国贫气。中国是人类最要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四川自贡利用天然气的历史超过千年。2008年,中国探明储量2.46万亿立方米,年产761亿立方米,储产比32.3年;而天然气大国美国的探明储量6.73万亿立方米,年产5822亿立方米,储产比11.6年;欧盟探明储量2.87万亿立方米,年产1903亿立方米,储产比15.1年;另一天然气大国加拿大探明储量1.63万亿立方米,年产1752亿立方米,储产比仅9.3年。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天然气开发速度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25日在京宣布,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初步估算资源总量可与大庆比美,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国家能源局9月27日在青岛召开的“第四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中介绍,中国拥有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据预测,低渗透天然气(包括致密砂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M3,煤层气资源量30万亿M3,页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M3,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高含硫、二氧化碳天然气等。
根据以上估算,再加上原先预计的38万亿立方米常规天然气资源,总共拥有资源量超过30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折合2600亿吨标准油当量,按目前中国一次能源每年消耗20亿吨标准油当量计算,考虑天然气利用效率比煤炭高50~80%,这些资源足以支撑中国低碳发展130~200年。但问题是,这些资源在哪里,我们能不能找到?找到了,我们能不能开采出来?开出来,我们不能不经营好?
中石油认为造成今年大面积气荒的主要原因是今冬的寒冷与雨雪天气,市场需求增长过快,气价没有反应成本。全世界经营天然气都会面临冬季需求大幅增加,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建储气库,若不建储气库到了冬天肯定无法保证供气安全。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表示,“与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相比,中国地层结构不稳定,寻找可建大型地下储气库的理想地点非常不容易”。
目前全球30多个国家建了600余座地下储气库,库容3332亿立米,而我国至今只建了6个地下储气库,库容不足20亿立米,只占全球的6‰。中国天然气上中游企业或缺乏建库意愿,或缺乏资金投入,或碰到技术瓶颈,显然在建设储气设施中出现严重滞后,直接威胁到全国的供气安全。
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即将通过长达1843公里的中哈天然气管道进入中国,再与西气东输二线连接,成为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长。年输气将达400亿立米,相当于中国全国供气量的30%。这样长距离大规模输气,跨越中亚不稳定地区,没有充足的地下储气库和备用气源将难以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如果国内天然气企业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让国际上有经验的公司也来试一试?
天然气无论是管道运输,还是LNG运输,都存在即输即用的要求,供气能力应不超过冬季最大保障能力,必须有很强的计划性,供需双方须严守合同,根本不应该出现季节性断气。这说明中石油和地方燃气公司在经营天然气中存在严重的衔接问题,如何签署和执行合同,如何按照协议执行,如何按照天然气市场规律经营都需要学习,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管理经验。
中国天然气价格虽比依赖外部资源的日本、欧洲便宜,但比市场化开发与竞争程度高的美国比,还是明显偏贵。在美国的管输成本中是包括地下储气库建设、调节用气和备用安全容量的运营成本,相比之下中国天然气无论井口价,还是管输价都比美国高,工业和发电高出1倍多,仅居民住宅气价比美国低,但中国存在交叉补贴,而且在城市门站之后,对中石油等央企影响不大。
这一轮气荒中有一个说法是由于国内天然气价太低,开采成本较高,价格不能反应企业实际成本,导致投资不足。美国、欧洲当年天然气得以快速发展的时期,都是气价较低廉的时期,价格在3美元/百万BTU以下,以当时汇率计算低于人民币1元/立方米。2009年12月8日在纽约期货交易(NYMEX)所购买2010年1月的Henry Hub天然气基准价格为4.586美元/百万BTU,仅折合人民币1.044元/立方米。只有气价能为市场广泛接受,才可能实现天然气的大发展。如果价格过高,一些优质用户就难以转用天然气,用气结构也会因此而难以优化,天然气企业的经营也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规模效益,收益难以保障。
开放市场才是解决之道
美国天然气价格低廉与市场高度开放直接相关,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到2004年全美有超过8000家企业从事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其中有家庭作坊,也有全球大企业,不仅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美国企业,也包括壳牌、BP、等非美石油公司,其中那些不属于大集团的独立公司钻探了85%的气井,并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美国前十大天然气公司中只有英国石油、大陆菲利普、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是以石油为主的公司,其他6家都是专注天然气或主要以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公司。
从事天然气输送的管道公司多达160家,经营管道长度达28.5万英里(45.6万公里),其中18万英里(28.8万公里)是跨州管道。此外,全国还有1200家企业从事天然气分销,这其中包括城市公用设施公司。此外,还有大量从事交易、技术服务和研发,以及建设、经营地下储气库和LNG设施的公司。由于多元化的充分竞争,以及法律的制约,美国很难出现垂直一体化的托拉斯企业。
最近,美国发现大量页岩气资源,并发明一系列可以降低页岩气开采成本的关键技术,使天然气的资源量大幅度增加,开采成本直线下降,而这些资源和技术并非大企业投资发现和研发的,而是大量中小企业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造的,最后大企业以较高的估值收购这些中小企业资源、技术和股权,从而形成有效的市场资源配置关系。
美国形成目前这种多元化投资、竞争发展天然气的格局,经过了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改革和立法保障。美国第一个燃气公用设施公司是1817年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煤气灯公司,到1859年全美300家煤气厂为500万个家庭供应煤气。1821年在纽约州打出了第一口天然气井,但天然气长期只在东部少数地区使用,到1920年以后,随着石油开采和天然气管道技术进步,天然气开始逐步替代煤气。早期的天然气主要是石油伴生气,基本是由美孚等几家石油公司垄断,天然气的跨州输送也控制在少数几家与石油公司关联企业手中。在1929年大萧条前后,在美国南方发现了大量石油天然气资源,罗斯福新政时期认为打击垄断,鼓励建立众多买方和卖方市场,以及发展电力、电话和天然气工业有利于推动美国经济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为应对经济危机调整经济结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立法支持打击垄断和开放市场,如著名的《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农村电气化法》等,1938年国会通过了美国第一部天然气法律《1938天然气法》对管辖权、定价等进行了规定。该法第7条规定,天然气开发商不能从事天然气运输业务,天然气跨州经营须经过联邦政府批准。该法还规定天然气价格不能“不公平、不合理、具有歧视性或优惠”,联邦政府有权监管天然气经营成本。
1978年卡特政府为应对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再次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如著名的鼓励提高能效,支持发展热电联产和允许独立发电商进入市场的《 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同时也出台了支持天然气发展和提高天然气使用效率的《1978天然气政策法》。该法逐步解除对天然气价格的监管,并确定到1985年取消价格监管。该法还鼓励发展“深井气”和“外大陆架开采”,并将新增的成本转移给工业用户,同时也为其确定了上限。并在《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中对天然气定价办法进行了规定,避免经营者欺诈用户。这些法律刺激了天然气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建立。
巴西曾经是一个最缺油少气的国家,石油专家们也一直宣称巴西没有发现大规模石油天然气的基本地质条件,以致在两次石油危机中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之一,不得不在亚马逊大量砍伐热带雨林种植甘蔗,发展酒精为燃料的能源系统。由于能源成本过高导致巴西经济长期低迷,GDP增长缓慢。巴西的石油天然气曾完全控制在国有的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手中,经过长达两年的激烈争论之后,直到1997年8月总统卡多佐终于签署了《石油法》,巴西决定将石油工业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全面开放,政府虽然保持对巴西石油控股权,但该公司不再享有行政垄断特权。
巴西的改革掀起跨国石油公司对巴西的投资高潮,国内公司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以百计的批发商和数以千计的零售商拿到了经营执照。目前在巴西境内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公司共46家,其中约有10家为巴西本国公司,其余都是外国公司,国际大型石油跨国企业如雪佛龙、壳牌、埃索、BP公司等都已进入巴西。巴西政府作为油气资源的拥有者,则通过税收和资源费等享受到了稳定的收益,同时保障了国内油气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
在开放市场之后,巴西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2007年底由石油净进口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最近在巴西沿海连连发现大量优质深海油气资源,成为全球新的油气供应接力基地。根据BP统计,1996年底,巴西石油剩余储量67亿桶,到2008年底增加到126亿桶,几乎翻了一番。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巴西石油公司将掌握尚未招标的新油田的62%开发权,并有效保障了巴西的国家利益。巴西石油开发生产增长非常迅速,据欧佩克预测,巴西2009年将是全球油气开发生产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平均增产18万桶/日,仅次于美国的21万桶/日。由于金融危机和石油伴生气产能过剩,今年3月份平均每天要白白烧掉970万立方米天然气。
巴西石油公司也在竞争中恢复了市场活力,改革以后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将产量翻了一番。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14,267公里,在《石油情报周刊》最新的排名中,名列世界石油公司排行榜第15名,跻身世界一流石油公司之列,并成为全球500强企业。巴西石油公司目前已在世界27个国家开展油气勘探开发业务,计划在2011年前投资390亿美元用于油气勘探开发。
日本认识到解决“制度疲劳”只有放松管制,市场开放是保障供应安全,降低燃气价格的关键,最近5年全面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目前,日本公司与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卡塔尔等全球7个国家中的日资掺股的天然气田和LNG工厂签署长期采购合同,一些合同长达20~30年。同时建立强大的研究分析机构,对气象、经济、城市发展、国际市场变化等信息进行精细分析,提出精确预报,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仅东京瓦斯就有523人的一个部门从事这方面分析软件的编程工作。
日本已完全放开天然气市场经营,包括东京瓦斯、大阪瓦斯、东邦瓦斯和西部瓦斯4大燃气巨头,东京电力、关西电力、中部电力和西部电力4大电力巨头等243家大小能源公司都在经营天然气管道及供气业务。过去200万立米/年的用户才能申请趸售,现在10万立米/年就可趸售。用户可以通过东京瓦斯的管道向东京电力公司购买天然气,东京瓦斯也可以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向东京电力的传统用户供应电力,市场实现全面开放。竞争压低了价格,也优化了用户的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欧盟也是一个多元化市场,由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实现多边交易与多元投资,各国的天然气公司可以在欧盟内部所有国家经营相关业务。这种多元化配置也帮助欧洲国家吸纳周边的天然气资源,逐步形成洼地效应,保持较为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中国要实现天然气大发展,不仅面临各种技术难题,如何勘探开采非常规天然气,如何开采可燃冰,如何建设地下储气库等等;也面临一系列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何正确预报需求,如何进行需求侧管理,如何建立合理的竞争交易体系等;同时还存在投资资金问题,如何利用风险投资,如何进行项目融资,如何调动社会投资等。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几个央企是不可能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全世界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在南海油气资源上极为尴尬,周边国家借助西方石油公司蚕食中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使我们芒刺在背束手无措,造成这一局面的根结还是垄断。如果我们的产业政策更加开放,以市场为诱饵,鼓励西方国家石油公司与我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中国提供市场和融资,或许会比今天的局面主动。
当年中国改革开放是为了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资金。今天我们面对发展天然气工业同样存在这三个瓶颈,只有拿出气魄,通过再一次深化“改革开放”,才可能实现天然气的大发展,才可能实现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才可能实现中国2020年,乃至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几点建议
一、将开放天然气市场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突破口,以此来拉动全社会,特别是民间和外资的投资,从而实现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清洁能源供应,“节能减排”要清洁增长。
二、通过全面开放天然气的上中下游市场,大力吸引国内民营资本和地方国企,以及外资企业在国内全面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建设管道和地下储气库,参与城市配气设施投资,发展分布式能源,调动民间资本参与节能减排。
三、尽快制定推动天然气改革的相关政策,优先出台《天然气行业管理条例》,规范从井口、净化厂、长输管道、储气库、液化天然气接受站等设施到城市门站的经营关系和经营行为;
四、对规划长输管道、地下储气库进行公开招标建设,控制造价,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对天然气管道实现强制性准入,任何企业都有权利通过长输管网进行输气,实现管网两侧的多边自由交易格局;
五、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的同时,逐步放开天然气价格管制,鼓励市场化的长期合约机制,使供需双方实现充分交易,相互承担义务;
六、限制纵向一体化的托拉斯垄断行为,禁止从事勘探开发的企业从事长输管道经营,同时也禁止从事长输管道经营的企业参与天然气终端配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在上中下游实现公平竞争;
七、应该逐步将石油公司与天然气公司分离,这两种业务非常的不同,石油公司有很强的投机性,而天然气需要长期稳定的投资经营,全球的石油公司都是“重油轻气”,将天然气的开发寄托在石油公司将难以如愿。美国现在大量气井是专业化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完成的,这些专业公司改变了天然气市场的格局,创造了大量新资源。
八、建立国家天然气监管机构和天然气市场研究服务中心,对市场公平交易进行监管,对市场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对企业经营和对用户交易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