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0日, 2011 1,643 次浏览
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山西省2010年1月5日联合举办的山西煤矿兼并重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能源局提出:“不只是要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实际上,我国所有的能源技术产业应该朝着‘寡头竞争’的模式发展。”
寡头竞争
查阅百度百科,“寡头(Oligopoly)”在经济学上主要指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西方国家中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例如,美国的汽车业、电气设备业、罐头行业等,都被几家企业所控制。
百度百科的解释显然比较正面,但是维基百科的解释就非常不同。寡头垄断,一种由少数卖方(寡头)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英语中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中“很少的卖者”。在这种市场状态下,每个寡头都关注其他寡头的行为。寡头垄断下的市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寡头们相互影响。一个寡头厂商作出的决策影响其它寡头厂商,也被其它厂商的决策所影响。所以在作战略规划时,它要考虑其它市场参与者会对此决策可能作出的回应。
百度百科在解释中引用了美国的例子,但是美国和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西方国家的市场是彼此开放的,竞争也是无国界的。比如美国最大的天然气公司是英国PB,而不是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美国的汽车市场不仅是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德国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日本的丰田、尼桑、本田、富士、铃木、五十铃,英国的陆虎、劳斯莱斯、MG罗孚,意大利的菲亚特、法拉利、兰博基尼,韩国的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大大小小几十个品牌都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三大汽车还算得上寡头吗?
维基百科认为,“寡头垄断下的市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寡头们相互影响。”换而言之,如果寡头之间不是串通一气,通过有序良性竞争造福于买方消费者恐怕也就不叫“寡头”了。国家能源局若真以为今后中国的能源市场靠“寡头竞争”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天真了。
远的不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成品油市场上,合作推升油价的意愿往往超过竞争降价。在天然气上同样如此,中石油在西气东输的管道上赚了多少钱,却没有意愿建设地下储气库,搞得今冬到处“气短”。企业就是企业,国资委要求他们“保值升值”,并以此考核他们的业绩,他们一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最少的投资,创造最高的价值。一但垄断市场的优势在手,不可能不运用这些优势为企业创造超额的利润。
以前,日本的能源就也是寡头垄断,电力是东京、关西、中部和西部4大电力公司,天然气是东京、大阪、东邦和西部4大瓦斯巨头,形成寡头割据的局面。结果企业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能源价格不断水涨船高,日本经济难以走出滞涨。寡头割据造成日本国内能源企业的“制度疲劳”,企业在利益属地上不求进取,活力日降。近5年为摆脱这一衰势,日本全面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鼓励竞争。现在不仅4大瓦斯公司, 4大电力公司等243家大小能源公司都在经营天然气管道及供气和能源增值业务。今天,一个能源服务公司可通过东京瓦斯的管道向东京电力公司购买天然气,在用户侧安装分布式能源系统为用户提供电力、热力、制冷和天然气,通过节能获取利益。市场全面开放,竞争压低了价格,改善了服务,也优化了用户的能源结构,实现了节能减排。
中国应不应该创造这些垄断市场的“寡头”?在中国,凡事寡头当道的行业,哪一个不是短缺行业?动辄“气荒”、“油荒”、“电荒”。会不会因为我们要创造寡头,而不得不面对“煤荒”?同样在那些市场开放竞争多元化的行业,比如没有形成寡头当道的电器、制造业,我们在市场化改革之后,再也没有听说“电视机荒”、“电冰箱荒”、“洗衣机荒”。中国的电器商品技术先进,行销全球。在加入WTO的时候,大家都担心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今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和汽车制造大国,为什么?
寡头割据
据国家发改委讯,山西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煤矿复产、改造和关闭工作已全面展开,“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矿井数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0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山西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建国60年来,其累计生产煤炭110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煤炭调出量80亿吨,占全国省际间调出量的70%。但是山西没有获得应有的利益,特别是小煤矿主们将资源挖走,将污染、坍陷、地下水位下降留在了山西,举家迁到北京等大城市,偷税漏税,对地方经济害多利少。将这些资源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益,把钱留在当地发展经济,山西省政府的初衷无可厚非。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表示,产业集中度每提高1%,百万吨死亡率就降低0.58%。随着产业集中度提升,中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2005年的5938人下降到2009年的2700人左右,尤其是2009年比2008年死亡人数下降了18%。可见整合是有利于减少煤炭安全事故的。
病是这个病,但该用什么药?药的副作用是什么?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山西在整合煤炭企业,背后是政府的力量,而不是靠市场在优胜劣汰,市场没有优化配置资源,而是领导在配置资源。地方政府对煤炭的控制能力达到空前强大,已经形成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少数代表地方意志的煤炭寡头与代表中央政府的央企和其他终端用户之间的利益博弈的格局。
今冬,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严寒冰雪,寒冷时间之长,温度之低,影响之大,数十年未见。很多地方出现煤炭供应短缺导致电厂停产,很多城市不得不实行限电,甚至煤炭大省山西也出现了电厂停产的困境。以至主管部门不得不朝令夕改,要求小煤窑复产。已经整合后的山西煤炭本应该响应中央号召“抗冰雪 保民生”,增加煤炭供应,控制煤炭价格,帮助全国各地应对严寒。结果却是山西煤炭价格急剧飙升,据秦皇岛港最新价格汇总截至1月8日,山西主要煤种价格同比上涨27%~41%,创一年来煤价新高。
国资委为提高央企的产业集中度,要求规模达不到前三名就要被兼并重组。为保证央企的保值增值,通过加强产业集中度增加央企的垄断化程度和“寡头化”,强化与地方国企和民营经济的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同样也为保证地方国企的保值增值,增强地方国企对央企的议价能力。企业的背后都是各级政府,本来应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变为各级政府直接上阵,制造自己的“寡头”,这样的格局今后能否建立公平良序的市场化竞争环境吗?对于市场中那些非央企、非地方国企的广大能源终端用户,他们能够得到一个公平的市场氛围吗?
如果在各省政府主导下,由地方的国企和大公司过度控制国家的一些命脉资源,对于整个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到底是祸是福?中国的地缘非常特别,山西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太行山-燕山山脉的主要隘口都要通过山西,不仅是山西的煤炭、内蒙、陕西、宁夏等地的煤炭外运很多也要途径山西。每当国内煤炭市场出现需求高峰的时候,陕西到山西的煤炭运输就可能出现道路拥堵,有时运煤车辆会在路上被堵几天,结果是进一步推升全国煤价。未来中国的煤炭市场一但成为寡头和地方政府一但联手,未来煤炭的价格和供应能力是否能够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及战略安全的要求?很值得研究。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去年终于终止了一对一度的“煤炭订货会”,避免了这些煤炭和电力企业利用这个平台构筑“卡特尔”式的价格联盟,利用政府手中的运力资源推动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协议逐步理顺煤电乱局。这是一个非常明知的政策,符合煤炭和电力之间的市场规律。当年,打破煤炭电力之间的长期协议,将中国的煤炭“现货化”,是造成这些年来煤电纷争不断,小煤窑私挖乱采,高耗能项目发展失控,矿难不断,官煤勾结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根源,回归长期协议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出路。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10年全国煤炭运需衔接合同总量将突破16.4亿吨,成果斐然。但是,这些协议并不牢靠,煤矿、铁路、电厂之间的长期协议达成了,电网对电厂的长期购电协议没有落实,购煤的长期协议很难保障。价格更是一个悬念,签署长期协议本来是为了稳定价格,但是煤矿企业推升价格的意愿随时会动摇这些协议的执行。现在,地方煤炭企业如果形成寡头当道,寡头之间若串通一气,又与地方政府利益纠葛,形成寡头割据的局面,这些协议的执行将成为更大的难题。
山西省政府和地方国企主导的“煤矿兼并重组”在得到主管部门肯定后,各地都在考虑积极效法。据《华夏时报》报道,承续2009年的“整顿、关闭”,2010年中国煤炭行业仍将持续深化“产业整合、兼并重组”的主题。接下来,河南、内蒙古、河北、陕西等主要产煤省份可能都将陆续效仿山西模式,对小煤矿进行整合兼并,而山西的煤炭还有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一但寡头与地方政府水乳交融,寡头之间沉瀣一气,再往回改恐怕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