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6日, 2011 1,101 次浏览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去年已经出台,今年将在运行中继续完善。 发改委有关人士也表示,中国将采用新的“原油+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放弃原来紧盯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计算办法,而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这也是原油成本法的定价精神。有专家解释,这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油价接轨。
自全球油价开始大幅度上涨以来,中国的石油巨头们一直在努力说服政府对成品油定价方法进行改革,特别是中石化,他们认为这种定价原则是导致企业不赚钱的根由。而拥有大量国内油田,因油价飙升正盈利丰厚的中石油对于这种锦上添花的“改革”更是乐见其成。
而这一次的油价改革引起国内专家媒体的诸多质疑。专家们认为,政府定价本来就不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在一个没有建立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却要将政府定价冠以市场化的名义,实际上是自寻烦恼。
无论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的成品油,还是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都不应成为中国的油价成本。我们所参照的油价是最优质的石油的短线期货价格,即这个月买下个月的油,这一价格往往高于长线协议价格,更高于“份额油”的价格,中国为什么这样买油?买的到底是不是这种油?中国到布伦买油干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
中国的石油需求并非一月一变,供需关系是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完全可以用长线交易锁定价格较低长期供应协议。而出高价买油导致亏损,只能说明原油采购机制存在问题。就中国国有企业进行期货交易而言,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存在问题,没有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和风险控制手段,所以大家宁可不作期货,也不愿意趟这潭混水。买赚了,理所当然;买赔了,里外不是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只能这样大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现货和短线期货,导致国际金融投机者蜂拥而至,他们认为不论怎么炒,最终中国会买单。由此可见,以三地最高油价作为油价定价机制,而不是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期货交易能力,必将为国际油价的攀升推波助澜。
中石油和中石化当初分家,因为北方油田资源多,南方油田资源少,加之国际市场油价长期低迷,而国内油田面临种种问题,所以据守南方的中石化更看好进口的廉价石油和沿海的炼油设施。形成了中石化偏重下游,中石油偏重上游的局面。低效率的国内油田企业曾使中石油陷入极大的经营压力,而中石化因国际油价低迷十分风光。为转变颓势,中石油励精图治,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重组改造,在香港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接受国际规范的金融监管。
山不转水转,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的崛起,加之两国缺乏石储备能力和期货驾驭经验及机制,使石油输出国家利用油价攀升大发横财,对冲基金在石油期货市场上趁火打劫,国际油价据高不下。高油价使中石油连续两年成为亚洲最赚钱的企业,其国际排名跃升至仅次于埃克森美浮名列全球第二,受到国际金融投资机构的热烈追捧。而依靠进口石油供应终端市场的中石化陷入进退维谷,特别是炼油系统出现连年亏损。
媒体质疑的新矛盾是:因为中石化赔钱了,就提高全国的油价,结果使中石油更加赚钱。但问题是中石油是一家全部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也不向国家上缴利润,等于境内消费者的钱通过中石油都让境外投资者赚了。在国内成品油价已经是一涨再涨的前提下,现在又要以国际接轨为名,将中国成品油价格与“八竿子打不着”的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的最高交易价格挂钩联动,中国消费者会作合感想?
两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经历了从“七姐妹”跨国石油公司定价,到欧佩克国家定价,再到由期货交易所的以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的自由市场定价模式的转变,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货市场和期货交易体系,其定价机制也日趋成熟。目前,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和国家定价两种。
中国目前的市场格局是两大石油公司绝对论断,中石化拥有3万多个加油站,中石油拥有1万多个加油站,两大公司之外的加油站许多也是依赖于两大公司供油生存。尽管有一些挑战者正在积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成品油供应是一个投资巨大,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便是埃克森和壳牌这样的超级企业,在中国形成对两大公司的竞争能力也绝非一朝一夕。在这种垄断的市场内,应该说政府定价是对消费者有利的,但是中国
不能永远依赖政府定价,或迟或早中国市场都将需要与国际对接实现多元化竞争。
并非降低油价才能吸引竞争者进入中国市场,法国道达尔在北京目前的油价下,已经实行“让利销售”。而中石油在“两会”期间,突然提出在北京地区每公升让利5分钱,都在暗示中国油价并非没有降价空间,也并非不能实现市场化的竞争,关键是政府的目标是如何与国际“接轨”?是在市场机制上接轨,还是仅仅在价格上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