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火背后的石油之争

叙利亚在全球能源市场上,始终就是一个小角色。即便是2002年叙利亚达到原油产能的最高峰值,产量不过3370万吨,与海湾国家中的沙特5.34亿吨的产能以及和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超过1.5亿吨的产能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叙原油产量已跌至2014年的160万吨。

但是,叙利亚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中心地区,西邻地中海,北接土耳其,东边与伊拉克交界,南边是约旦、黎巴嫩和以色列,对于中东石油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非同一般。而早在一战、二战,或许更早,欧洲人就有一个梦想,建设一条通往海湾国家的石油战略大通道,将当时英美控制的石油运往欧洲。这条路径的建设几乎无法避开叙利亚,当然,叙利亚背靠的俄罗斯,自然更不会允许这条路径被打通。

从这个意义上看,叙利亚内战表面上是宗教和所谓“民主”的纷争,实质上则是产油国利益冲突的激化。

事关“中东-土耳其-欧洲”油气通道

“中东-土耳其-欧洲”油气通道,对欧洲和海湾石油国家而言,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迫切。

2014年欧盟原油消费5.93亿吨,其中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的原油就达到2.96亿吨,占其需求的50%;而欧盟2014年消费天然气3869亿立方米,其中1477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38.2%。近年来,欧洲国家一直试图减缩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今年11月,欧盟委员会(EC)还曾猛烈抨击计划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认为这条管道将增强俄罗斯出口可能性并将加深欧洲对俄罗斯资源的依赖。

拥有巨大能源需求的欧洲也是阿拉伯海湾国家早已垂涎的市场。随着新能源和各种节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对于海湾石油的需求迅速萎缩,为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新的危机感。因此,打通“中东-土耳其-欧洲”油气通道,让中东产油国的利益得以保全关乎海湾国家的未来。而土耳其一方面缺乏能源,另一方面如果这一大通道贯穿土耳其,那么土无论在穆斯林世界还是在欧盟,都将越发举足轻重。

各方利益冲突激化的结果,以至于一些势力不惜借助极端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地缘政治争斗裹挟市场落差

12月4日欧佩克会议之后,产油国利益冲突的矛盾愈发显得白热化。

阵线一方,俄罗斯2014年的石油产量是5.34亿吨,自身消费1.48亿吨,出口达3.86亿吨,而与俄罗斯具有利益一致性的前苏联国家的整体石油出口达到4.39亿吨。伊朗曾经在1974年出口石油达到2.85亿吨,今天仍拥有探明原油储量217亿吨,但2014年出口原油仅7600万吨,迫切渴望增加原油出口。伊拉克1979年“两伊战争”期间的原油产量曾经达到1.72亿吨,几乎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到2014年在国外石油公司的帮助下,产量虽已达到1.6亿吨,但是由于油价的下跌,加之战后重建和打击“伊斯兰国”的需要,也迫切希望增加石油出口来增加美元收入,因为它手中的探明储量也有202亿吨。

阵线另一边的沙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2014年出口超过4亿吨;2014年,沙特的盟友阿联酋产量1.67亿吨,科威特1.5亿吨,卡塔尔8382万吨,安曼4622万吨,这些原油主要用于向国际市场出口。美国虽然不是一个原油出口国家,但美国从2008年的原油产量3亿吨增至2014年的5.2亿吨,仅仅用了6年。而其探明储量从37亿吨也增加到了59亿吨。与此同时,各种节油和替代技术已经帮助美国在过去10年中减少原油需求超过1.03亿吨。这一增一减,美国的原油进口减少了2.83亿吨;同期欧盟也减少了1.33亿吨需求。

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油价曾一度飙升,高油价促进的以天然气热电联产、节油汽车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使全球石油需求和价格出现长期低迷,油价从1980年的36.83美元/桶,跌至1998年的12.72美元,几乎跌掉2/3。

而今天的情况几乎就是当年的再现。2008年国际油价一度上涨到147美元/桶。高油价继续促进各种节能和替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以及非常规油气技术的发展使油价迅速下跌。国际市场对于油价的预期迅速变冷。

当市场的落差被裹挟进地缘政治的争斗后,这场石油乱战只会愈加复杂并且难以预测。

沙特等国无法独善其身

今年9月底,俄军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一箭数雕。不仅稳住了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加强了俄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在美国在中东地位不稳的时刻及时填补了空缺,还加强了与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的战略合作,缓解了因乌克兰问题与欧盟的冲突。而最大的战略目标——维持叙利亚的战略地位,形成与什叶派穆斯林为主导的产油国的统一战线,分裂沙特主导的欧佩克,加强对未来全球石油的主导权。在中东制造冲突,制造恐慌,提升全球的油价,促进中国等国家与俄罗斯的长期能源合作。

但12月土耳其以“常规训练”为名,将重装坦克部队跨境深入伊拉克。这一行动未得到伊拉克政府的许可,但美国政府给予默许。紧接着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凸显出俄罗斯巩固在中东地位的同时面临高风险。

再加上西方制裁、油价下跌,一连串事件的结果,使得卢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纪录低位,俄罗斯经济今年二季度同比萎缩4.6%,陷入2009年来最严重的衰退。

然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也势必会为低油价付出高昂代价。沙特2015财年的预算出现了386亿美元的赤字,自2011年以来首次编制了赤字预算。同时2014财年决算5年来首次出现赤字,数额高达175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油价暴跌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将令沙特2015财年的赤字达到至少1000亿美元。沙特政府目前每月发行约200亿里亚尔的、名为“开发债”的政府债,这是自2007年以来沙特首次发行政府债。

IMF在今年10月发表的有关沙特经济的报告中认为:“该国目前实施的政策难以在中长期上对重建财政发挥作用”,并警告说“如果继续实施该政策,该国的金融资产可能在5年内耗尽”。此外,在IMF的报告发表9天以后,美国大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将该国的长期国债由“AA-”下调一级到“A+”,国际社会对沙特财政受到油价下跌的巨大影响持严峻态度。

油价下行压力增加,前景叵测

随着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针对伊朗石油出口的禁令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解除,伊朗此前承诺,将每天至少多出口原油50万桶。鉴于国际原油市场已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伊朗入市后,预计石油过剩产量将达到150万至200万桶每天。在欧佩克、俄罗斯不减产的情况下,伊朗要收复能源失地势必提供大幅价格优惠,这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油价走低。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国际能源价格将比去年低43%。布伦特原油2016年价格预期也从57美元下调至53美元。而一些银行分析师也预测,当前国际油价已接近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最低值,今后或将探底2004年时的油价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沙特等国仍拒绝减产,被认为也希望借此打压美国页岩油的市场份额。据统计,美国大多数页岩油企业的成本约在45美元,所以如果油价持续走低,其生存并非不面临问题。不过,不同于俄罗斯,页岩油相关行业仅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影响非常有限。

话虽如此,鉴于中东乱局还将持续发酵,每个涉事国家的利益各不相同,而彼此争夺和利用的又是前途叵测的石油。谁输谁赢,还要留待时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