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9日, 2018 1,589 次浏览
今年的寒冬似乎来的特别早也特别冷,北京法定的供暖期为11月15日,而11月14日,最低温度已经低至-4℃。今年让很多北京老百姓感觉到了“冷”,因为家中的暖气比往年的温度要低,一些以前被特别照顾的住着离休老干部的小区,在家里也不得不穿上棉袄御寒。报纸文章不断发出各地天然气供应告急,导致一些地方无暖可供,老百姓对于供暖不足尤为关注。十九大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而冬天不挨冻,就是老百姓的一个基本要求。
何罪之有煤改气
______
媒体上都说,是因为需求增长太快,1至10月天然气需求增长18.7%,特别是华北地区的“煤改气”,造成了天然气需求暴涨,导致供气出现短缺。一些著名的“能源专家”也对媒体发表自己的高见,也把矛头指向了“煤改气”,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认真做了调研。一时间“煤改气”成了主要的罪魁祸首,无气可用不是上游供应者的责任,而是下游需求者的罪过。
这就让人纳闷了,我们发展天然气是干啥用的?不就是替代煤炭改善大气环境,用来“煤改气”吗?“煤改气”是政府按部就班的部署,怎么改了气,反而没了气,还把责任推给了“煤改气”,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有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天然气要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届时中国的能源消费预期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天然气占10%的供给能力就要达到4167亿立方米。国家能源局颁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与国家规划的目标有所缩水,供应能力为:2020年国内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3600亿立方米以上。专家们通常引述的目标为2020年天然气消费将达到4000亿立方米。
制定这些目标不是国家能源局自己拍脑袋,上游中游居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大央企都是参与者,要实现这个国家规划目标他们是不是应该有所部署,相应投入,怎么就会出现猝不及防的局面?
2016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总量是2058亿立方米,仅比上一年增长6.6%。要实现十三五目标,无论是3600亿立方米,还是4000亿和4167亿立方米,2017年至2020年的平均增速都必须保持在15.01%、18.08%和19.29%。这个目标是预期确定的,今年1-10月的18.7%是情理之中的增速,怎么到今天大家好像都不知道“规划”这回事了?
直到2017年的6月,天然气市场增长仍非常缓慢,三大油气公司在石油上因为油价持续低位形成亏损,天然气增长又无法弥补油的亏损,焦急万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联合十六部委联合发文遏制煤电产能过剩之后,又联合十三个部委联合发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核心目标是“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中的主体能源之一”。三大油企为此也是非常兴奋的,难道没有做好大展身手的准备吗?
况且,天然气替代煤炭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工作已经推进了多年,特别是2016年进入“十三五”之后,全国各地的工作都在加快落实,天然气需求的增长根本就在意料之中,天然气出现供不应求才是咄咄怪事。
2017年3月15日,在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总理的工作报告难道不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国企央企工作的指导方向,为什么没有落到实处?
今年九月国家发改委运行局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的保供会,通报了到8月底,河北省已核实确认的农村煤改气用户燃气工程安装完成量为160万户,赶在冬季供暖前还会有一些陆陆续续完工验收,总数大约230万户。经对北方农村煤改气规模最大的河北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等地的调研,发现由于多方面原因,已经完成燃气管道安装的用户没有通气点火,一是有一部分用户并不在禁煤区范围内;二是禁煤区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由于壁挂炉、暖气片厂商来不及生产供应而未能安装,即使通气了也不具备取暖条件;三是上游气源没有完全落实,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补贴难以及时到位,一些民营燃气企业也没有支撑气价严重倒挂的实力,因此很多地方最终下达通气计划任务时并没有安排太多的用户,这些地区实际通气点火户数占已安装验收户数的比例不到50%。片面夸大农村“煤改气”需求,对于冬季保供形势的影响是不符合事实的。
声声有色煤改电
______
同样是清洁取暖,国网在京津冀推进“煤改电”,为什么就能如期完成?国网在完成这一任务后的总结是这样说的:“国家电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在国家能源局、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将推进北方地区‘煤改电’清洁取暖作为公司重点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创新示范、统筹推进。”不知道控制中上游油气资源的企业,是不是也是如此部署的工作?
国网显然说的不是空话,截至9月底,国网仅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居民“煤改电”累计完成175万户、5763个村的改造任务,供暖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国网北京电力提前一个月率先完成2017年40.5万户改造任务。
国网推进“煤改电”,从城市到农村,从集中式到分散式,从居民生活到公共服务。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等各领域全面推广应用电采暖。国网下属各省公司认真落实,协同推进。截至9月底,共计推广实施清洁电采暖项目1.8万个,推广电采暖面积约5亿平方米。针对中小学校、各类营业厅等间歇性供暖场所,因地制宜推广碳晶、电热膜、储热等分散电采暖技术,累计完成3066个项目、954万平方米改造任务。
为配合各级政府取缔燃煤小锅炉工作,在北方地区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医院、商场、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大力推广电锅炉、热泵等集中电采暖技术,累计实施1.5万个项目,推广4.3亿平方米实现电采暖,替代1.8万台、33万蒸吨采暖燃煤小锅炉。
为贯彻国务院的要求,国网2017年安排310.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落实“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新建、扩建106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206万千伏安,新建、改造10千伏配电变压器2.27万台、10千伏及以下线路4.42万公里。所以,我们在媒体上几乎没有听到“煤改电”后,出现无电可用的抱怨。
国网通过空气源热泵等高效技术的创新应用,顺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趋势,组织电采暖用户打捆采购低价电力,为电采暖用户安排低价电力,想方设法减轻居民“煤改电”取暖负担。提出“煤改电”用户不仅“用得上”,还要“用得好”、“用得起”和“用的方便”。电费支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电费不足提前通知,电费不足还给30度电的缓冲,确保不让老百姓挨冻。
国网的努力还缓解了上游弃风弃光和煤电的产能过剩矛盾,优化了中国的能源结构。对比一下,就能看到差距在哪里。同样是央企国企,要说执行力,油气公司应该很好地向国家电网学习。
其实,两个行业的差距主要是改革的差距,电力改革从2002年至今,已经实现了几轮的深化改革,中央为电力改革发过两个支撑改革的重要文件。而油气改革由于行业内部的意见不统一和抵制,2002年与电力同步的改革胎死腹中。此后一拖就是15年,直到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才得以发布,两个行业的差距也就由此可见了。
投入太少无米炊
______
据中国石油石化网2017年10月12日刊载郑丹《上游:遭遇寒流》一文介绍,“2013年和2014年,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板块的经营利润分别为1896.98亿元和1869亿元,上游对公司业绩起到明显支撑。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部实现营业利润544.76亿元和463.09亿元,分别约占公司当年净利润总额的80%和98%。中海油在2013年加大勘探投入,实现净利润564.6亿元;2014年净利润同比小幅增长6.6%。”
2014年,国际油价大幅走低后,“2015年和2016年,中国石油勘探与开发板块利润创出81.8%和90%的跌幅,经营利润分别降至339.61亿元和31.48亿元。2015年,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部报出185亿元的亏损,2016年亏损继续增加至366亿元。”“中国海油分别实现净利润202.5亿元和6.3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6.4%和97%,创下公司上市后近10年和16年来的最差业绩。”
由于企业陷入亏损,为控制成本降低亏损,用于上游勘探开发和中游管道建设的投入明显被削减,将眼前的矛盾展期给了未来。连续两年的投入减少,必然难以维持今天增长的需求。根据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1-10月,中国天然气产量10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天然气进口量567亿立方米,增长17.4%;天然气消费量1571亿立方米,增长7.0%。占比69%的国内天然气产量,对于市场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3%。2017年1-10月,天然气产量12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2%;天然气进口量722亿立方米,增长27.5%;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增长18.7%。占比65%的国内天然气,对于市场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9%。
13部委联合发布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认为,我国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具备快速增储上产的资源基础。可是我们同时也听到掌控资源的企业总是告诉我们中国的资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中国缺油少气,他们自己也冤得不行。你要说如果资源不行那就谁愿意干就让谁干吧,他们又不愿意。
由于改革的滞后,对于资源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无钱投入,外部的资金又无法投入。著名油气专家,中海油首席研究员陈卫东曾经说:“油气行业,钱进不去,油气出不来!”这个行业不投钱,天然气怎么可能不短缺?
十九大之后,全国都在推进“共享”,但是有些企业的观念还依然停留在“独享”的思维模式中,自己没有钱,又不愿意别人进入,最终困住了市场,也困住了自己,现在应该是彻底调整思路的时候了。
无库储气哪有气
______
天然气是干什么用的,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冬季采暖。北半球的天然气消费大国,无论是欧洲、北美,还是亚洲的日本、韩国,天然气大量用于冬季采暖。所以,必然是天然气冬季需求大大超过春夏秋季,这是必然规律。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修建地下储气库。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曾经担任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司长,是一个真正的油气专家,也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的官员。他在分析这一次天然气价暴涨最主要的原因时认为:天然气储备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今年价格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利用枯竭油气田、含水层、盐穴和岩洞等地址构造建设大型的储气设施。根据国际天然气联盟(IGU)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在运营的地下储气库约630座,工作气总容量为3588亿立方米,占当年全球天然气消费总量34801亿立方米的10.31%。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张刚雄、李彬等论文数据显示,到2016年,全球已建成地下储气库达到715座,共计23007口采气井,总工作气量为3930亿立方米。根据BP能源年鉴数据,全球2016年天然气消费量35428.8亿立方米,库容约占消费量的11.1%。
目前德国因为自身天然气产量极低,极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它的储气容量达到25%。深受俄罗斯断气之苦的乌克兰,今年计划的天然气储量将达到170亿立方米,2016年的全年消费量仅为289.7亿立方米,占比达到58.7%。到9月6日,乌克兰已经向其地下储气库注入了1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美国和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天然气生产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几乎为零。但是,天然气的地下储气库规模分别为1200亿立方米和736亿立方米,美国占需求量的15.41%;俄罗斯占需求量的18.83%,就是要满足冬季消费高峰,消除季节性不平衡问题。
十二五规划结束时,中国的地下储气库规模仅为55亿立方米,占2015年1973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88%。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地下储气库总容量将提升到148亿立方米,占2020年需求的4.11%至3.55%,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有资料显示,到2017年为止中国地下储气库容量为67亿立方米,仅为今年预期消费量的2.74%。即便是这么有限的库容,到今年9月下旬仍未能灌满。
无论是天然气的生产大国,还是消费大国,要保障自己的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让自己的老百姓不至于冬天挨冻,就必须建设地下储气库。你不建地下储气库,没有足够的储气容量应对季节高峰,冬天怎么可能不让自己的人民挨冻?
要推进地下储气库建设仅靠三大油气公司还不行,政府也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一是要实行一些强制性措施,中上游天然气经营企业必须承担起地下储气库建设义务,这些储气库目前第三方在中国几乎难以参与,因为地质资料高度机密,第三方不要说不掌握,就是无意中看了保密部门也会问罪;二是要出台有利于地下储气库建设运营的价格政策,实行季节性气价,让建设经营者有利可图;三是要对地下储气库给予减免税政策,因为大量天然气注入地下并不是所有的气都可以再被抽上来,减免税政策有利于经营企业降低风险。季节性储气至少在中国现阶段还无法商业化运营,几乎是一个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应该保证经营者的合理收益;四是最终还是要逐步向社会开放储气市场,公开地质资料,允许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其中。
认知有误需调整
______
11月以来,随着气温的降低,中国市场的LNG迎来了持续上涨,单日涨幅达到21%至27%,价格飚至历史的“疯狂之巅”。LNG出厂价格7500元/吨,达到9月份的一倍以上。12月2日,LNG价格18连涨,大庆中瑞挂牌价再创历史新高9600元/吨,折合6.85元/立方米,比柴油贵3700元/吨;比LPG价格贵5000元/吨。
在油气改革中,我们一直秉承将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希望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需关系,通过价格反映商品的稀缺性。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天然气和电力的刚性需求和难以替代性,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天然气就是“保命需求”。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11月下旬收到保定新奥燃气有限公司限气2729立方米(日供应量)的通知,立即向保定市政府求助,在求助信中说:“我院现有住院病人3000余人,500余急诊病人,200余新生儿和小儿患者,300余传染病患者,一旦对我院限气,无法提供正常检查,手术无法正常进行,危急重患者和新生儿的生命难以保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病人的饮食无法正常提供,患者的衣物无法消毒,将产生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爆发。”显然,新奥燃气也是被逼无奈,但是,这件事情应该让政府管理部门意识到,天然气的特殊性。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将电力和天然气列入监管体制下,就是这些商品对于很多消费者存在着难以替代性,而其供应者存在物理的垄断性,且中上游经营企业规模质量太过巨大,占据市场的支配地位,消费者和城市燃气企业根本无法与之公开、公平、公正进行交易。
2017年8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负担,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规〔2017〕1582号)文件,将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每千立方米降低100元。出于“推进天然气公开透明交易”的初衷,制定了:“鼓励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和用户积极进入天然气交易平台交易,所有进入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公开交易的天然气价格由市场形成。交易平台要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不断创新,及时发布交易数量和价格信息,形成公允的天然气市场价格,为推进价格市场化奠定基础”的规定。
而今年的LNG价格失控与这一规定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因为这一规定的言外之意是经过上海、重庆交易中心交易的天然气,价格由市场形成,国家将不再管制。居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发现了这一推升天然气价格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他们将原先与下游燃气公司签订的供气量削减,华东地区减少20%,华南减少25%,强迫这些下游企业到上海交易中心购买高价的所谓“市场气”。
当天气日渐寒冷,从管道来的供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特别是一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采暖用户,不仅不能减少供气,而且也不能顺价销售。地方政府对上游央企无可奈何,但对于属地的城市燃气公司有绝对的权利,燃气公司只能到市场上买高价气弥补不足。还有一些企业,燃煤锅炉拆了,燃气锅炉建了,天然气管道没气了。但交货合同签了,生产也安排了,到时候交不出货,不仅丢掉市场,还面临巨额赔偿,怎么办?企业只能到市场上去买高价LNG弥补燃料不足。这些用户的需求是无法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改变供需关系,不管价格高到什么地步都得买,别无选择。
其实,中国的居民用气量是十分有限,即便考虑冬季采暖,多年来居民用气量仅占全部市场需求的12%左右,建筑采暖用气大约在25%左右。这些年用气低迷,上中游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大量发展大用户直供,只要有组织地将直供用户的用气季节性暂停,就可以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用气需求。企业的利益可能是居民气价低,企业气价高,利益驱动不愿意停企业气。但是政府要有一个有效的措施,不能由着企业的性子来,因为这么多国家的资源给了他们,目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让他们承担其责任来。国资委在国企考核中也不能只认企业效益,社会责任也是最主要的标准。
根据一些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国际市场的LNG价格并不高,11月下旬也只有折合人民币4000元/吨,但由于油气改革滞后,三大油气公司的码头、管网系统的互联互通存在问题,国外的廉价气仍无法大量进入市场。
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统一部署相关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立即召开LNG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提醒告诫辖区内各LNG生产流通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否则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据《价格法》、《反垄断法》相关规定严肃查处。
如果我们将矛头的焦点只聚集在地方“LNG生产流通企业”,而对于占据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利用所谓市场化改革来推升天然气价格的行为不闻不问,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央企,十九大之后,我们需要将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冬季天然气供应短缺是一个典型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版权属于: 平心而论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gyMTU4MA==&mid=2650607582&idx=1&sn=7735a1922e025e145d548f930e6a2bec&chksm=be98893d89ef002bf4923d0208e972d5709698d62d1b258c16be1803fc369a8781adc9d0d59b#rd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始出处及本声明。